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唐盛花专栏|背山工

作者:唐盛花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3-20 11:20:45

初春,青城山依然寒气逼人。寒风不友好地入侵衣领、袖口等一切有缝可乘之地,裸露的皮肤更深切地感受着春寒料峭的滋味。可这一切都抵挡不住一颗跳跃的心对一座名山的向往。为了抓住假期仅剩的“余额”,我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登山大军”。与其说是想要用脚去丈量一座山,不如说是为了征服自己。

低温空气丝毫不影响青城山的魅力。山脚下,密集的车流、来来往往的游客,这是青城山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我觉得,寒风肯定在我身上安装了定位追踪系统,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从都江堰到山脚的停车场,从住宿地到就餐点,寒风甚至有点变本加厉的味道。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抵达山脚的第一天,我安安心心睡上了一觉,为第二天的爬山做准备。

翌日,为了错过高峰,我与友人起了个大早,几乎与太阳同步赶到山脚,殊不知“谓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各种口音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队。我扬起手,与大山友好地打个招呼,兴致勃勃地汇入登山大军。身畔人来人往,有健步如飞的小青年背一个小旅行包轻装上阵,与我擦肩而过;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戴着帽子、系着围巾,全副武装地缓缓上行;有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一边前行一边把闯入眼帘的风景定格;也有三四岁的小儿蹦蹦跳跳地数着脚下的石阶,在大人的一声声叮嘱中走走停停。

从“西蜀第一山”牌匾下入山后,我们便暂时成为了山的一部分。时间充足,行步从容,拾级而上,山间鸟鸣阵阵,古树参天,阳光从树上洒下来,地下影子斑斑驳驳。回归大山,心逐渐野起来,踩着地上的影子,时而疾、时而缓,任性地变换着节奏前行。孰料未走多远,汗水便开始从后背爬上额头,脚步也不再轻盈。抬头看看前面,蜿蜒的小道一眼看不见头,山顶也隐没在云雾之中,不知何处是终点。再瞧瞧身后,人头攒动,有的游客把外套脱下并系在腰间,随着步伐摆动,有的游客从路边小店买来水果优哉游哉地品尝起来,也有人与路畔抬滑竿的人说起了价钱,而我选择在一小亭中坐下,让开始酸胀的腿得到短暂休息。

突然,一个身影映入眼帘——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率先冒出一袋捆扎得结结实实的蔬菜,接着一颗略微秃顶的头穿过人缝露出来,然后我才看见了那个人的全身。他微微佝偻着身子,拄着一根木杖,上身穿红色长袖绒衣,绒衣外面套一件灰色短袖毛衣褂子,下身穿灰色裤子,裤管挽至小腿处,露出里面同样挽起的红色绒裤。在人群中,他背着的蔬菜高出头顶很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身边的人都自觉地为他让出道来。他目不斜视,专心看着路面,一步步朝上走着。他手里的木杖与地面接触后,发出“咚咚咚”的声音。他离我越来越近,我听见了他沉重的呼吸声,嗅到了他浓重的汗水味。我朝路边退了一步,见他迈着沉重的步子从我身边走过。我听见他嘴里念念有词,仔细一听,原来他在小声地为自己喊号子,当作是加油鼓劲。此时,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作家冯骥才写的《挑山工》一文。原本我以为挑山工已经成为历史,打上时间的烙印后被留在故事里。谁知,我却真实地与书中的人物在青城山相遇。只不过,他是背山工。

跟在背山工身后,随着他的节奏前行,一双穿着黑棉袜、黄色帆布胶鞋的脚在我眼前一次次抬起,又一次次沉沉地落下。通过他挽起的裤管,我看见了他的小腿——很瘦,但很结实。每当他的双脚与青石阶接触,小腿上便会鼓出一条条蚯蚓般的青筋。

走完一段路,也许是累了,他小心翼翼地把背篼靠在一道斜斜的坡上,抹一把额头上的汗珠,脱下毛衣褂子搭在肩上。趁他喘气平缓下来,我抓住机会与他聊了起来。

“师傅,您这一背大概有多重?”

“150斤。”

“您每天要背多少趟呢?”

“有时候两趟,有时候五六趟。”

我不由对眼前这位个子并不高的汉子肃然起敬。在这蜿蜒曲折的青石板台阶上,他背着重量甚至超过自己体重的物资,用双脚一遍遍在陡峭的山路上丈量。他,背出了我们所走的栈道,背出了脚下的石阶,背出了山间小餐馆里的美食,背出了一座山的尊严。

就在我沉思间,那位背山工已经再次背上东西,重新朝山上走去。透过他湿透的后背、沉稳的步伐,我分明看见,一桌桌香味四溢的饭菜,就在路口等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初春青城行,我感到风渐渐有了暖意,慢慢拂去我内心的那份焦虑与浮躁。感谢生活,感谢那位不知名的背山工。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周龙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