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在磨炼中沉淀 在实践中成长

作者:刘强墨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3-22 13:56:3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这不仅是对年轻干部个人成长的鞭策,更是对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指导。安排选调生到基层锻炼,正是党中央着眼干部队伍长远发展,实施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举措。能在参加工作之初就到基层一线磨砺意志、锻炼本领,我深知这是组织信任,也是我的荣幸。到基层以后,我倍加珍惜这个学习锻炼的宝贵机会,积极转变角色,认真履行忠县磨子土家族乡堰口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驻乡工作队队员岗位职责,努力在乡村振兴一线蹲苗壮骨、沉生长。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锻炼,我对基层实际、群众工作等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积极融入基层,在实践中认识行政运转的规律。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处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未到乡镇时,我对基层行政机构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等文字描述中。身临其境后,才真切感受到乡镇工作的复杂与挑战。记得初到磨子乡,我和同事在某天上午刚配合忠县交通局勘察完道路施工情况,下午就马不停蹄到社区实地处理污水投诉。事后了解得知,磨子乡政府向上要承接40余个县级部门的工作,向下要直面乡内1.8万余群众的衣食住行,每个办公室都要对接数个县级部门、承担10余项职能,这种“上下千条线、中间一根针”的基层实际给初来乍到的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参与一次次实地调研、一场场活动筹备后,我逐渐认识到,政策得以在“最后一公里”有效落实,离不开基层干部的苦干实干,也离不开系统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只有多听、多看,多参与、多学习,抓住每一次实战练兵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才能变纷繁复杂为条理清晰、变疲于应付为能动作为。

密切联系群众,在走访中感受乡土蕴含的情谊。密切联系群众是党一直以来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年轻选调生要坚守的政治立场和工作方法。记得年初到堰口村下沉走访收集微心愿时,我常苦恼于不擅长和群众互动交流而不了解群众真实需求。后来,我从经常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同事身上学到:能让群众有感触和共鸣的,既不是“高大上”的政策宣讲,也不是“文绉绉”的价值观说教,而是有温度的家长里短、接地气的土话方言和掏心窝的真情实感。于是我也开始学着让“嘴里多点乡音、话里多些关心”。见面打招呼就热情地喊一声“仰们好(忠县话:您们好)”,交流时就多拉拉家常,临别了也不忘说一声“再见(忠县话:再见您)”,这样沟通下来,群众也更愿意和我分享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真实需求了。有时走访结束,我还会听到一声亲切的“刘同志再见”,挥手作别间,心底不禁流淌出一股绵绵的暖意。我深刻感受到,密切联系群众必然离不开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只有深入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路线,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才能真正了解农村的真实现状和农民的现实生活,从而更好回应群众期望,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自觉加强思考,在冲突中探寻基层治理的路径。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来到基层后,特别是到驻磨子乡工作队参加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以来,我逐步接触到磨子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的具体实际,看到了部分政策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与冲突。比如,有的新建公共服务和文旅设施利用率较低,与产业建起来后如何有效管理运营创收还有差距;有的村民对政策满意度较高,但对部分村(社)干部执行细节存在不满意见,基层监督融入基层治理还有待加强。这些问题时常让我陷入沉思,我意识到,唯有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深入思考调研,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找准问题症结,分析背景原因,研提对策建议,努力形成调研文章或资政报告,方能为探索基层治理有效路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一份助力。

当前,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的号角已经吹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徐徐向前。基层是历练成长的“大熔炉”,也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未来路上,我将始终牢记“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继续在乡村振兴一线扎根实干,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履职尽责的不竭动力,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时代答卷。

(作者单位:重庆市纪委监委)



编辑:向俞璇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