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专栏|人品有多高,作品才有多高
——沉痛缅怀马识途先生
作者:秦勇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4-03 22:58:323月28日晚上8时23分,我的微信朋友、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在朋友圈发出一条令我震惊同时不敢相信的报道《革命家、文学家马识途先生去世》。
我马上微信联系张杰,又联系了马老的长子马建生,得到的回复是不幸的,马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8日19时25分在成都逝世,享年110岁。
一
那一刻,我的心脏一下好像被刀刺痛了一般,左手有些颤抖,我马上在百度搜索马老,川观新闻、重庆日报网、中国新闻网等数十家媒体都发布了这个沉痛的消息,看着一篇篇报道、特稿,一幅幅马老的照片,我的心情更加悲伤,鼻子一阵阵酸楚,眼泪早已涌出眼眶,落在我的脸庞上。
那一夜,我悲痛不已,辗转难眠,情不自禁写下这首七律《沉痛追悼马识途先生》:“惊闻噩耗泪沾襟,蜀水巴山同涕吟。一片丹心寻革命,百年巨匠念乡音。披肝沥胆壮歌恸,泼墨挥毫子弹沉。又到清明悲苦雨,金牛道外柏森森。”
我噙着泪,将这不幸的消息和这一首挽诗一条条转给忠县相关领导,转给马老相交密切的陈仁德等忠县籍作家诗人,转给我的微信朋友们,看到他们发来的哀悼回复,我的眼睛一次一次湿润,时至凌晨两点多,只有加量地吃了三片褪黑素药才得以睡着。
次日,我们立即组织召开忠县作家协会会员大会,第一时间宣读了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的讣告、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悼念慰问信和相关媒体的悼念文章,会员们起立为马老默哀致敬,含泪哽咽。会上,我接到县委主要领导的安排,抓紧以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名义起草悼念马老的唁电,由县委领导审定后迅速书面送往成都,代表家乡人民沉痛哀悼马识途老人,并向马老的亲属送去深情慰问!
30日早上5时,我从忠县乘车出发,忠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秦海峰代表县委,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蒋登科代表市作协从重庆出发前往成都,11:45分我们到达了马老的家中。马老家门外放满了悼念的鲜花花篮,落款有的是亲戚或单位干部,有的是慕名而来的人。走进家门,我在悼念簿上签了名,接过马老家人送的一枝白色菊花,心情一下沉痛起来,跟在马老女儿马万梅身后走进马老的书房。
按照马老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接受花圈,不举行遗体送别活动。家人只在马老生前的会客厅兼书房设了一个亲人悼念的小灵堂。其实灵堂很简朴,就在马老书桌的正面,悬挂着马老生前的照片,两边悬挂着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作协主席阿来亲书的挽联——
揭黑暗痛心疾首写夜谭十记,
寻光明披肝沥胆谱清江壮歌。
马老遗像下面,整齐肃穆地放置着中国作协、四川作协等单位以及亲人好友敬献的鲜花。我双手捧着一枝白菊花,虔诚地向马老深深三鞠躬,抬头仰望马老慈祥的音容笑貌,听着旁边亲人的泣声,我的眼泪又不禁夺眶而出。当日下午,我们在马老亲人的陪同下,前往殡仪馆莲花厅悼念马老,悲读了县委、县政府的唁电,瞻仰了马老静谧安详的遗容,向马老致以最后的沉痛送别。
是夜,我沉浸在马老逝世的悲痛中久久无眠,凝望着自己拍下那张照片,马老生前办公桌后面斯人已去,只留下一张空空的椅子,情不自禁又写下一首七律《独坐先生书房痛怀马识途》:“故人已乘青云去,天府空余无悔楼。千束菊花垂泪涕,百年巨著载春秋。窗前挺秀菩提树,书案清幽翰墨浮。独坐灵堂魂欲断,锦城春水不胜愁。”
二
马老是革命家,是文学大师,更是慈祥的长者。
我第一次拜望马老是在2014年,算起来今年刚好10年。10年来,前后5次拜望马老,每次都得到马老热情的接见,得到马老亲切的关怀和细心的教导。
而今马老归途,永别人间,但马老的革命精神、高尚品格、达观态度、家国情怀以及告诉我如何搞好文学创作的谆谆教诲依旧历历在目、铭刻心底。
2014年我新任忠县作协主席,有幸去成都拜见到了马老。马老是革命家,也是著名的作家、书法家,又是享受正部级待遇的领导,所以我第一次见到马老,心里忐忑不安,很是紧张,又很激动,心脏咚咚地跳。
马老似乎看出了我的拘束和紧张,一见面就笑哈哈地说,小秦很年轻啦,家乡的文学就有希望啦!还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他旁边的椅子上,亲切地询问家乡友谊村的情况。由于我在2011—2013年在马老家乡(忠县石宝乡,今涂井乡友谊村)担任组织委员时,兼任友谊村党支部书记,聊起家乡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面貌,我的心很快就舒缓了不少。
当马老得知友谊村的万亩柑橘长势旺盛,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峡橘海”,开心地说,好啊!老百姓都富裕起来了!明年三四月,我又回家乡去走一走看一看,那橘花真香啊,沁人心脾。
我给马老汇报了忠县作协的工作情况后,马老对我说:“作家协会最根本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出作品、出人才。我在四川、重庆作协开会的时候我都曾经讲过,我们作家协会就是来带领我们的作家,如何来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能够培养出好的作家。同时,作家要走正路,所谓走正路呢,就是要真正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作这方面的重要讲话好好地研究、学习,并且真正地深入生活、深入人民,认真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真实地反映人民的思想、生活。”
马老还欣然用隶书给我题写了“忠县作家协会”六个大字。10余年来,我们将马老“出作品、出作家”的教导始终作为忠县作协的工作目标。
2016年春节前,我随县领导去成都拜望马老,马老谈到忠县文艺事业发展时,非常高兴地讲:“忠县是一个历史文化大县,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像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大唐财相刘晏、清廉宰相陆贽、元和名相李吉甫等都为官忠州,爱民宽刑,均赋减税,深受老百姓的敬仰爱戴。”讲起忠县的历史,马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还曾到过(家乡涂井)涂溪写过一首诗,我还记得。”102岁的马老竟然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令我们不由钦佩马老超强的记忆力。
随后,在谈到如何传承发展好忠县文化,繁荣文艺创作时,马老对我讲:“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过陆贽的清廉。我小时候也去过(忠县)南岸翠屏山拜谒过陆宣公(陆贽)祠,这么有影响力的一个名人,他治于忠州逝于忠州葬于忠州,还编著过《陆氏集验方》治病救人,很了不起。你是作协主席要好好写一写,把白居易、陆贽这些名人在忠县的故事讲出去。从事写作,是要把思想说出来,作家写作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立言。”
回到忠县,我按照马老的叮嘱,历时三年创作了35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唐廉相陆贽》,并于2018年5月将草稿送到马老手中,恳请马老批评修改。马老拿着我的草稿,严肃认真地对我讲:“作家在自己的修养、品德这些方面都要非常努力,你的人品有多高,你的作品就有多高。所以,首先要自己在人品上就比较高尚才能够写出比较高尚的作品。人品要好呢,那就是必须要真正地好好修养自己,跟群众站在一起,为群众谋幸福,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觉悟,提高自己的思想,也才能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才能真正地创作出比较好的作品。我希望忠县的作家们努力!”
幸运的是,《大唐廉相陆贽》于2019年6月由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出版,2022年被评为第九届重庆文学奖,这份荣誉饱含着马老对我真切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
后来,我又先后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马识途“魂系中华”书法展和座谈会、中国作协在成都举办的马识途《夜谭续记》作品研讨会等活动,因为是马老家乡的作家,还有幸作了几次发言,马老心系中华、爱党爱国、笔耕不辍的赤诚情怀给了我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2023年8月,我随秦海峰部长去成都拜望马老,109岁的马老精神状态非常好,与我们谈笑风生,从中国作协十大会议精神谈到《夜谭续记》《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从自己两次战胜癌症病魔讲到抗击新冠肺炎、长寿秘诀“五得”……马老原计划2020年4月回家乡看一看,但因为新冠疫情就一直搁下了。我们邀请马老在110岁时回家乡过生日,马老开心地说:“好!不冷不热的时候,我一定回去家乡走一走!”
那天,马老整整与我们畅谈了近两个小时,这也是10年来马老在书房见我们最长的一次。那天,马老还送了我整套《马识途文集》,勉励我要好好锻炼身体,坚持文学创作。但万万没想到,这次竟然成了我们最后的永别。
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几天夜里,窗外都下着大雨,我几次惊醒过来,听着雨水打击窗棚的声音,马老的经典作品、音容笑貌又浮现眼前,马老的感人话语、亲切乡音又在耳际回响。
“我这一生,无愧无悔。我走了,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要花圈之类。最多在家里设一个小的灵堂, 只让至亲好友来告别。可以发个消息,以免作家好友再给我寄文稿来,浪费他们的精力……”谈到马老的遗嘱时,马万梅大姐向我们这样深情地讲述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愧无悔,我行我素”,这正是马老一生的座右铭,他亲自书写出来挂在书房的墙上。
“壮岁同许孺子牛,老来自诩识途马。终身成就乃过誉,百年巨匠未自夸。”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这句诗,是我一生信守的。”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经过折磨,必须经过困难。”
“我半路出家的作家,从来不想追求不朽。”
“我没有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
“我解放以前做地下党工作,解放以后搞建设,都是一致的。为了革命,为了救国,为了人民。”
“人民可以忘记我,我不能忘记人民。”
……
马老的这些话,是这样的忠诚达观、勤勉谦逊、朴实无华,是这样的打动人心、温暖世间、感动中国。
马老少出夔门、怀志报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致力于民族解放与新中国国家建设,致力于文学、书法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戎马与笔墨,革命和文学,历九死而一生。荡气回肠的《清江壮歌》,惊心动魄的《夜谭十记》,忧国忧民的《沧桑十年》,可歌可泣的《巴蜀女杰》,奖掖后学的“马识途文学奖”……无不表达着一位刚毅和赤诚的三峡之子对革命、对文学、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马老是一位真正的职业革命家,一棵中国文学的“常青树”,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党员,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是重庆忠县家乡人民的无上荣耀和永恒丰碑。
3月3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悼念文章《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老马识途 初心如磐》,文章写道:“先生革命时的披肝沥胆、艺术上的卓荦不羁、生活中的温厚待人,永远值得我们去扬馨、去追念。”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雨还一直在淅淅而下。凝望马老亲笔书写的“忠县作家协会”和“福”字,凝望与马老一张张合影照片,我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追忆马识途先生》:“少年负笈出夔关,辗转燕京未等闲。忧国忧民抛热血,无怨无悔隐尘寰。夜谭十记江湖远,德艺双馨老马还。九死一生天不负,蜀中五老共青山。”
“花在他乡艳,根在故土培。”马老虽然常年工作、生活在四川,但一直关注家乡,心系乡梓,家乡请他给学校、医院、博物馆等题字,每次都欣然答应,十分慷慨。我每天去行政中心上班,进门就能望到大厅左侧马老的书法作品《橘颂》,其书法之美、浩然之风、风骨之气扑面而至,令我精神振奋,神清气爽。
马老生前亲自在小院种了4棵菩提树,悉心浇灌养护,还曾开心地对我说过,要送2棵给家乡人民。马老的亲属马万梅、马建生、马万方还表示,同意将马老生前的一些收藏书籍、文学著作、笔墨纸砚以及书桌、沙发等生活用品等无偿捐赠给家乡。
在我家楼下、长江大桥桥头矗立着忠县的城市地标——《忠州魂》,巨大雕像的圆形环壁近百平方米,青铜壁上雕刻着马老亲自用隶书书写的《忠州赋》(忠州人陈仁德撰稿,马识途修订并书),一气呵成,文采飞扬,苍劲浑厚,气势雄阔,我常常在雕像下散步,仰望马老的辞章文采、丹青翰墨。马老走了,但没有走远,他还在我们身边,在我的心中。
“人品有多高,作品才有多高。”永远铭记马老革命家的坚定刚毅、文学家的忠诚大爱,永远铭记马老对家乡作家的关怀奖掖和殷切教导!
马老的精神、道德、文章永志人间!愿马老魂归故里,安息千古!我们永远怀念您!
编辑:石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