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谭大松专栏丨龙驹:红星闪耀的乡村大地

作者:谭大松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4-04 09:00:00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记得上中学时,学校在运动场放映电影《闪闪的红星》,潘冬子机智勇敢的抗日故事,以及电影的主题歌曲,存储在我记忆的密码里,数十年过去,依然如昨。

春和日丽,山青水绿,姹紫嫣红。走进龙驹镇红色纪念馆,我再一次高唱起这歌曲,这是我对革命先辈们从心底涌出的崇敬之声,淌出的仰慕之音。

位于万州区长江之南、七曜山区之西的龙驹镇,这是一块红星闪耀的地方。这里,抗日救亡运动、武装斗争的风暴曾经碾压着侵略者和反动派的邪恶,巍峨的七曜山高亢着革命先辈冲锋陷阵的惊天呐喊,回响着革命烈士捍卫真理的豪言壮语。

革命的火种势不可挡,龙驹党组织引领革命走向高潮

作为下川东重要革命中心的万县,伴随着1928年中共万县县委的组建成立,万县各地的党组织也如星星之火,在长江两岸形成燎原之势。在龙驹红色纪念馆,从展示的图表和陈列的少量物件,可以看出龙驹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

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华河山,抗日救亡运动席卷神州大地,身在龙驹的革命者也纷纷投向抗日救亡运动一线。杨正南就是其中之一。1936年,杨正南调任万县第六学区区立龙驹坝初级小学校长,置生死于不顾,在龙驹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当西安事变爆发后,杨正南及时发动教师、学生,组成宣传队,编排演出话剧,利用赶场天,走上街头,唱歌表演,巡回演讲,为抗日救亡运动推波助澜。红军歼灭国军第八十五师、击毙师长谢彬的消息传到了龙驹,他欣然挥笔,写下《油葫芦·送谢彬》一诗。“他也曾抖擞威风逞英豪,性儿粗暴,一心要剿民杀共立功劳。不承想,村夫民女活捉到,恶有恶报时候到。汪家营谢家的坟场,看追剿记入史料:有谢彬送来枪和炮,一个师垮了台真好笑。”诗作在龙驹广为传诵,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情。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每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堡垒。万县县委早就着手在龙驹建立党组织。1938年夏天,万县县委委员李英才、共产党员王剑端来到龙驹坝,大力发展党的外围组织。杨正南、谭国栋、成征一已是万县救国会会员,张学培、邵琼芝已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在他们的影响下,龙驹及周边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不久,杨正南、谭国栋、张学培、成征一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机已经成熟,万县县委又立即决定,正式组建中共龙驹坝支部委员会,杨正南任书记,谭国栋成征一分别任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万县长江南岸第一个基层党组织正式诞生,在引领民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李英才的精心指导下,龙驹坝党支部积极工作,党组织延伸发展到白土、梨树、谋道等地。革命的烽火势不可挡,革命的火种熊熊燃烧。1938年下半年,龙驹坝党支部又扩建为龙驹区委,下设白石、半坡、烂坝子、大龙溪5个支部和马头场小组,党员达到70余人。

龙驹,扼七曜山之咽喉,东与湖北利川接壤,北与云阳相邻,向西五十公里便是长江黄金水道,川鄂古道穿越境内。上级党组织十分看重龙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视龙驹区委的工作,次年6月,中共万县中心县委书记黄蜀澄,前往龙驹坝区委检查指导工作。这年秋,中共川东特委书记廖志高,在万县中心县委书记李莫止的陪同下,深入龙驹坝区委开展工作检查,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亲自为党员培训班授课。他还将龙驹区委以乡村小学为据点,极力在川东地区推广龙驹区委开展党的农村工作和大力发展农村党员的经验。

1943年11月,曾任万县中心县委交通员、龙驹区委书记的郭西城被捕叛变。为此,中心县委紧急转移,迁往达县,龙驹区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更好地潜伏隐蔽,共产党员向畅之、谭炳攸、陈兴富、程建中、程尊贤等,迅即研究决定,利用乡镇改选的有利时机,设法打入乡保政权,以便保护好党组织。向畅之、谭炳攸打入马头乡公所工作,程尊贤、陈建中打入罗田乡公所工作。1944年正式选举时,向畅之当选为马头乡乡长,谭炳攸当选为马头乡乡队副队长;程尊贤当选为罗田乡副乡长,安排可靠人员担任乡队副,掌握罗田武装,直至解放。那时,党的纪律非常严明,1944年秋,向畅之因挪用公款给党组织买枪支弹药被捕,后经营救出狱,仍被撤职,由共产党员高天柱任代理马头乡乡长,后来转任乡长。这一时期,龙驹党组织在龙驹坝、白石村、梨树、马头、罗田等地领导发展的“铺盖会”“读书会”如火如荼,成员达一千余人。龙驹区委独立开展隐蔽斗争,成为烽火硝烟年代七曜山区高扬的一面旗帜。

踏着春风的节拍,深入龙驹党组织活动过的根据地,龙驹镇宣传委员何燕一路向我们讲述着龙驹党组织在龙驹的革命史。

大革命时期,在龙驹,党组织的活动从没有停止过。

1946年8月,受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王维舟、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的派遣,共产党员刘孟伉返回七曜山区,通过共产党员成征一、方钦若等人的努力,发展游击队骨干20余人,其中,龙驹一带发展了10余人。1947年2月,中共下川东地工委委员唐虚谷与妻子张静芳由长滩迁往龙驹坝,筹备武装斗争,建立川鄂边区政府。一到龙驹坝,他们就开设了安普客栈,筹集经费,暗地购买枪支弹药。时隔1个月,又在长滩、龙驹、白土一带秘密组建游击大队,方钦若任大队长,唐虚谷任政委。他们伪装成国民党高官,从白土乡公所收取步枪60支,手枪2支。在游击大队的引领下,这些地方的武装斗争迅速蓬勃发展。1948年初,唐虚谷与马头、罗田的党组织接上关系,经过清理,马头、罗田和大龙溪的党组织均未遭到破坏。1948年2月,在亢家湾万县师范学校的六角亭,中共下川东地工委宣布,成立中共川东南岸工作委员会,唐虚谷任工委书记兼川鄂边游击队政委,秦禄廷任工委副书记兼川鄂边游击队司令员。至1949年12月,川鄂边游击队发展到23个中队,游击队员3600余人,历经大小战斗30余次,毙俘伤敌800余人,缴获敌军各类枪支1553支,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军西南战场的作战,直至迎来解放。为此,张静芳兴奋地创作了儿歌《庄稼汉》:“我们庄稼汉,一生贫贱,吃不饱,穿不暖,昼夜不闲。高利盘剥地租刮,连人身自由也剥完。提到那,打抗战,财主不见,只有咱穷人干,冲锋在前。砸碎了旧枷锁,才把身翻。”

革命的火种,让一地的民众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

革命夫妻在龙驹被捕,一路百姓含泪送行

唐虚谷、张静芳、师韵文、陈作仪、高天柱……在红色纪念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跃然眼帘,触动心灵,荡涤灵魂。

严峻的革命形势下,战斗在龙驹的这些共产党员,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用鲜血铸就了他们红岩烈士的英名。

这里,重点还原唐虚谷、张静芳这对革命夫妻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

据龙驹的史料记载,唐虚谷是张静芳的丈夫,也是她的领导,还是她的革命引路人。1933年初,唐虚谷回到老家渠县,同老乡张静芳在渠县岩丰小学并肩任教。得到唐虚谷的帮助教育,张静芳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先后以小学教员、农妇、商店服务员、旅栈老板娘等身份为掩护,跟随唐虚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秘密从事党的工作,转战于渠县、梁平、万县等地的城镇、乡村。

1948年6月17日,这是一个黑色幽灵游荡的日子,国民党保密局特务黄声扬等率军赶到龙驹,唐虚谷、张静芳等不幸被捕。危急关头,唐虚谷、张静芳烧毁了党的重要文件和所有秘密材料,任其如狼似虎的特务们在客栈中翻箱倒柜。七岁的女儿唐不畏正在房间,张静芳机智地塞给女儿一把钱,叫她到桥那头的大舅舅家去买两包烟招待客人,张静芳说的大舅舅,并非大舅舅,其实是她为掩护身份在龙驹认的两个张姓兄弟。张姓兄弟冒着危险,将唐小畏隐藏在自家后院,才躲过这次抓捕。

闻知唐虚谷、张静芳被捕的消息,龙驹、长滩、响滩等地百姓,以泪洗面,极其伤悲地为他们送行。

当晚,特务们开始了残酷的“老虎凳”,在唐虚谷绷直的脚跟下不断地加砖,他却一口咬定“我是守法生意人”。狡猾的特务们只好叫叛徒涂孝文前来对质。唐虚谷痛快淋漓地大骂起来,骂涂孝文是一条狗。面对得寸进尺威胁他的特务们,他面不改色心不跳,“挑衅”地说:“既然那条狗在你们手里,何必多费口舌再问我?不过我要告诉你们,休想从我口中得到半点那条狗不知道的东西!”

气急败坏的特务们,怎能放过唐虚谷。更加严酷的“干竹笋撬熊掌”毒刑加在他的身上,折磨得他汗如雨淋。小小竹筷又算得了什么,他的骨头犹如钢铁铸造,誓死也不屈服。两个虎背熊腰的打手,又上前脱掉他的衣服,举起铸满铁钉的钢锤,重重地击打他的背部。一锤、两锤……满背被钉得血肉模糊,痛彻心扉,他却斩钉截铁地说:“你们用刑也无济于事,休想从我口中挖出一个人来”。

黔驴技穷的特务,撬不开唐虚谷的嘴,又想从他的妻子张静芳那里打开缺口。“我是一个字都认不得的家庭妇女,丈夫做的事,我不晓得。”面对特务们的酷刑和审问,她总是重复着这句话。

毫无办法,1949年6月20日,特务们把唐虚谷、张静芳等共产党人押上轮船,解往重庆,关押在渣滓洞监狱。刑讯逼供,假惺惺引诱,在国民党特务头子徐远举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夫妻二人坚贞不屈的意志依然如钢似铁。

革命夫妻生生相念,把相互的惦记埋藏心底。从关押在红岩渣子洞楼五室的共产党员刘德斌撰写的《歌乐山作证》一书中可以看出,1949年11月14日傍晚,监狱通知唐虚谷等革命者“转移”时,唐虚谷非常镇静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昂首阔步地跨出了牢门。

当走到女牢门口时,唐虚谷停下脚步,与妻子张静芳告别说:“你如果能够出去,要照顾好孩子,让他们跟党走!”

张静芳紧紧地握住丈夫的大手,坚强地说:“老唐,你放心走吧,等着我!”

当被“转移”到电台岚垭,密集的枪声响起来了,在“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声中,唐虚谷和江竹筠、李青林等30名优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全部壮烈牺牲。时隔13天的11月27日晚,张静芳也在国民党特务的大屠杀中英勇就义。在沙坪坝歌乐山下的红岩广场,唐虚谷、张静芳这对夫妻的雕像昂首挺立着,他们不愧为英雄夫妻的典范!

“唐虚谷张静芳七岁孩子不畏住在万县龙驹镇。”这是1949年2月唐虚谷、张静芳夫妇从红岩渣滓洞监狱带出的托孤信。为了革命而被捕,为了远大理想而牺牲,他们在所不惜。可是,他们无论如何舍不下他们的亲生骨肉,放不下他们的孩子。

他们的大儿子唐不屈在怀念父母的文章中写道:父母给他们五姊妹分别取名为唐不屈、唐不疑、唐不华、唐不畏、唐不文。

五兄妹的名字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充分展现了这对革命夫妻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对坚定理想信念的坚韧执着。

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龙驹人扬帆远行

革命先辈们的鲜血浸润着龙驹的山水,红色基因厚植于龙驹大地。弘扬红色精神,继承红色传统,在龙驹响彻嘹亮。踏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阔步迈进新时代的龙驹人,扬帆破浪,奋力前行,让这一方山水越发的山清水秀,让这一方百姓的日子越发地山高水长。

七曜山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可见其地理环境的险恶。地处七曜山区深处的龙驹,山大坡陡,山穷水恶,基础设施落后,是有名的深度贫困镇。新世纪掀起的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打响后,龙驹人喊响了“宁愿脱一层皮,也要把贫困赶下马”的铮铮誓言,并付诸实践,负重拼搏,克难攻坚,实现了从贫困迈向小康的千年梦想,2020年摘取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桂冠。这是龙驹人对革命先辈们的最大回报,长眠地下的革命先辈们定会为龙驹人绽放出幸福的微笑。

高速公路从龙驹穿肠而过,宽敞的快捷大道连通着位于龙驹坝的场镇,进出江畔的万州城继而缩短了1小时有余。场镇面貌脱胎换骨,龙驹河岸堤固基牢、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了,街道拓宽了,沿街房屋靓丽了。小微工业园拔地而起,上百家小微企业入驻其中;商店林立,边贸繁荣,物流畅达,好一派热闹兴旺的场景。簇拥在青山绿水中的龙驹场镇,分明一个上万人的小县城,华灯初上,如大山中的明珠璀璨夺目,广场舞欢快地跳起来,激情的歌喉亮出来,欢乐的笑声涌上来。

条条公路通村庄,户户住房换新颜,家家电灯自来水,人人乐在桃园中。龙驹场镇繁荣起来了,而乡村又是另一番兴旺的景象。

鸡鸣梧桐,鸡声回响,回响在王二包这座曾经贫瘠的大山上,回响在山与山相望的峡谷间,回响在一个大山上的村庄,回响一个村庄上千人欢畅的笑声。

这个村庄叫梧桐村,平均海拔近1000米。尽是鸡窝地、巴掌地的梧桐村,过去脱贫无门,致富无路。脱贫攻坚决战掀开了梧桐村的沉寂,梧桐村散养的2000亩芦花鸡以及芦花鸡产业联合体改写了梧桐村贫困的悲壮。年销售30万只白条鸡、500万只芦花鸡苗、3000万枚鸡蛋,以及卤香鸡、椒鸡、灵魂烤鸡等,催生一座山峰长出1亿元以上的年产值,创造了七曜山区村庄的神话。

曾是帮扶对象的梧桐村二组村民张定美,仅靠耕种几亩鸡窝地养家糊口,一家人的日子可是捉襟见肘。2019年,镇村党员干部的帮扶,让张定美养了500只芦花鸡,当年收入4万多元,一夜间摘掉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2023年,张定美卖了2000多只芦花鸡,收入高达20多万元。如今,一家人过上了温润的小康日子。

住的是小别墅,饮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听的是轻音乐。梧桐村又将数字化植入芦花鸡产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渐行渐远。回响的鸡鸣唤醒了上百深度贫困的梧桐村人,贫困尘封为他们酸楚的记忆,他们昂首于康庄大道上,聆听着回响的鸡鸣,扬起了梦想成真的眉头。

龙驹镇的灯台村,因为菌类产业的落地,因为优质的羊肚菌、平菇、香菇、大球盖菇等畅销市场,一个村庄的贫困灰头土脸地让路了,一个村庄的振兴之路通达了;龙驹镇的龙溪村,漫山野岭的绿茶丛中,飞扬着采茶姑娘、采茶大妈、采茶大爷的山歌,唱响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挖到金娃娃的喜悦、欢乐……

一村一品,一山一业,或中药材,或花椒基地,或原乡茶园,或错季水果,或生态畜禽……血染山水,血沃泥土,红星闪耀下的龙驹不负革命先辈们的厚望,不负新时代的使命。

“2023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6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37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保持万州区乡镇街道前三位。”龙驹镇党委书记丁时成满是底气地说。

傲然于龙驹镇花坪村4组的那棵千年金桂,仍是碧枝苍翠,满目葱郁,却是红星闪耀在龙驹乡村大地的见证者。红星闪耀下的龙驹,正在描绘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新画卷。

 


编辑:李微希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