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郝安专栏|藏在光阴里的中国故事:双重清明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4-04 07:00:00

四季风景,春是最得人心的,什么时候都让人一往情深。

二十四个节气里,又数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清明最深入人心;这个不计气候物候时候,唯一用形容词定义的节气,从往古到现今,几乎门到户说,家喻户晓。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从春分点0度出发,又开始新一轮回归年运动的太阳到达第一站,驻足黄经15度,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这是告诉我们天况、气象、物候的节气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扫墓感恩,敦亲睦族,踏青植树。这是叫我们一步一回头,祭祀缅怀,痛呼魂兮归来,提醒不要数典忘祖的节日清明。

节气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和这“三候”的不同变化;节日是包含着一定风尚和某种纪念意义的民俗文化。历来,清明就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和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

正是赋有双重身份,让清明有着异常风景、独特意义和别样情怀。若失若得,如来如去。既代表着万物的生,又缅怀着故去的亡。几乎没有一个节气节日,像双重清明这样融汇自然风光与人文风俗于一体,内涵丰富、况味复杂、意蕴深远。

白白红红相间开,三三五五踏青来。一丝柳,一寸柔情;万丛中,万花如绣。先是房前屋后白桐花开放,花信风也是开也烂漫、落也缤纷的泡桐花。此候既为春之盛景,也预示花事阑珊。接着,喜阴的田鼠躲到了地下的洞中,喜阳的鹌鸟则纷纷出来活动。两种从未有过交集的动物,相互变换了活法。花信风是花开短暂,但芬芳悠长的麦花。这时候,雨量逐渐增加,雨后的天空,常常可以见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了。花信风是似花非花、与叶同放的柳花。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清明这个自然节气,一直以来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墓,故清明还有一个名称,叫扫墓节。它是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兼收并蓄,渐渐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祭扫,以及上巳节的踏青、郊游、饮宴等习俗,最终演化成了一个天人合一、哀乐并存,意义丰富、涵义复杂的人文节日。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日。寒食来源于禁火,这一习俗远古早已有之。后来相传的“割肉奉君”故事,讲的也是这两个节日的由来,因与民俗固有的寒食习惯合一,就更进一步丰富了其本来意义。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大乱,公子重耳避乱逃亡,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介子推忠心耿耿,曾割股煮汤,以食重耳,复精神振作。重感激涕零,说将来为王,一定要报答救我的人。果不其然,十九年后即位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执政后文公犒赏了很多人,唯独不见介子推入朝听封,急差人请其上朝受赏。得悉不愿出来为官的介子推,已携老母悄然归隐绵山;又三番五次上山请出,未果,就使了一个狠招,放火烧山,希冀把介逼出来。哪知介子推坚决不出,留下血书“但愿主公常清明”,与母抱树同焚。文公大恸,遂将放火烧山那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不得用火,只吃冷食。次年又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赐烧焦复活的老柳为“清明柳”,并将这天定为清明节。还因当日文公掐下柳枝编一柳圈戴上,一下又让“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成为了千年习尚。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寒食禁火,清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象征着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这便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清明前后,除了寒食节,还有一个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三月三,生轩辕。这是纪念黄帝诞辰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原来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改为三月三,又叫重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明这又是中国少女成人的女儿节。上巳春嬉,男女欢爱;水边饮宴,郊外游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俗话说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上巳节还堪称中国的情人节。

形式和内容本就十分丰富的三月三,后来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当年半醉半醒的书圣王羲之心手双畅,写下二十八行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集序,无意中成就了极尽波澜起伏之趣、抑扬顿挫之美的千古名文和龙跳虎卧的天下第一行书。

寒暑兮往来相继,兴衰兮循环道理。四季本是一个生命机体,自然是有生命的,季节也是有生命的。渐渐清明融合寒食节、上巳节等多个节日习俗,形成了今日的清明节形态。

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百余年前,润之和泪跪就《祭母文》,涕泣养育深恩,春晖朝霭。说母亲逝世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尤其生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孺慕之情,感天动地。18年后倭寇来犯,大敌当前,清明节毛公又握笔疾书《祭黄帝陵文》,昭告明志,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笔力扛鼎,堪称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世纪,书两卷祭文;家国情怀,成千古绝唱。65年前,阔别故乡32年的毛主席回到了故乡韶山。第二天一大早就醒了,对卫士说:我要上祖坟,看望父母亲去。

在父母坟前,毛主席接过随行人员在来的路上有心折下的几根松树枝,弯腰轻轻地插在坟堆,深深鞠了三个躬,口里念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肃立良久,又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也。下次回来还要看望双亲。此前,新中国一成立,毛主席就要他的大儿子毛岸英回湖南,并代他去给开慧母亲扫墓。还舐犊情深,一句一句教岸英学说韶山话。行前给开慧兄嫂杨开智、李崇德捎去一封信,说小儿岸英回湘为老太太上寿,并为他母亲扫墓,同时看望你们,请你们给他以指教为荷。此后的1961年,又要刚结婚的二儿子毛岸青邵华回老家认认家门,并特地嘱咐,给你们的妈妈上个坟。

精健日月、星辰度理,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敬天地,祭祖先,礼圣贤。一年一度,哀思感念、慎终追远;一岁一载,折柳踏青、漫游赏春。这是一趟趟的回望缅怀,也是一回回的习俗传承,还是一次次的文化熏陶。

这一天有缅怀、有追思,有新生、有希望。整整一个民族,都在用最典型的节俗礼习来过自己的清明;每个中国人,也都不知不觉在这个欢笑和泪水交织的节气节日里,完成着对生命的致敬和自己生命的成长。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花在枝头俏,鸟在枝头叫——

这是一个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是爱,是暖,是希望,是最美人间四月天的节气。

这是一个混合了多种元素,有庄重,有责任,有形式感,又酸又甜,又哀怨又欢快,可以安放所有心情的节日。

凡千百年来,承载有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传统印痕的昭节清明,它灿烂而又肃穆的身影,静静地就在那里,为我们悉心保存了一份忠孝仁义礼智信。这既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又是对生命源头的感恩。

编辑:石俊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