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国际瞭望|“零饥饿”世界何时到来

作者:苏淮北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4-08 11:23:57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眼下在全球80亿人口中,仍有数以亿计的人处于食物不安全甚至是饥饿的状态。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在全世界需要外部粮食援助的45个国家中,饥饿现象正在加剧和蔓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不久前也表示,全球粮食危机让世界上最贫困的人群面临饥饿的折磨。

国际分析人士认为,气候变化、武装冲突和经济冲击是导致全球粮食危机甚至是饥饿现象的三大因素。要实现联合国确立的“零饥饿”世界的目标,国际社会还面临巨大挑战。

内部战乱与地区冲突

当前,苏丹、叙利亚、海地等国以及加沙地带正处于武装冲突之中,成为世界上面临粮食危机和饥饿威胁最严峻、最紧迫的地方。武装冲突既破坏了当地的粮食生产,也阻碍着国际粮食救援工作。

——加沙

去年10月7日,掌控加沙地带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人员袭击以色列南部后,以军对加沙采取的军事行动已持续6个月之久。由于战火仍在燃烧,加上以方设置障碍,国际社会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特别是食品援助遭遇重重困难,那里的饥饿状况已非常严重。

由于粮食短缺,加沙北部的不少人不得不吃一种空地上长出的野草——霍比扎。巴勒斯坦妇女玛丽阿姆·阿塔尔说:“我们一辈子在经历战争,但我们以前从未吃过霍比扎。”“现在我们还能找到霍比扎充饥,吃完了霍比扎,我们还能从哪儿找到它?到那时我们吃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3月4日说,在加沙北部,不少儿童正因饥饿而死亡。从加沙传出的许多画面显示,由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加沙不少儿童极其瘦弱,四肢细如火柴棍,眼窝深陷,看起来就像骷髅,正在死亡线上挣扎。医务人员表示,这些儿童的病症主要是食物不足引起的肌肉极度损耗。另外,由于母亲营养不良,加沙一些婴儿早产并死亡。

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粮署)3月18日在其发布的“综合食物安全阶段分类”报告中指出,加沙北部部分地区70%的人正在遭受最严重的食物短缺。一般而言,一个地方如果超过20%的人面临食物短缺,就可被认定为发生了饥荒。而在整个加沙地带,大约一半人口,也就是110万人正经历“灾难性”食物短缺。

——苏丹

去年4月15日,苏丹武装部队与苏丹快速支援部队为争夺权力发生武装冲突,迄今双方仍在首都喀土穆及其周边地区和达尔富尔地区进行激战。冲突不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产生众多难民,更使这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据知情人士透露,现在在苏丹北达尔富尔的扎姆扎姆难民营,每两个小时就有一名儿童饿死。专家警告说,未来数月内,苏丹可能会有超过20万名儿童死于饥饿。

世粮署3月6日警告,苏丹持续近一年的武装冲突可能使这个东非国家陷入“全球最大饥饿危机”。世粮署表示,苏丹大约1800万人面临严重食品短缺,其中500万人处于仅次于饥荒的“灾难级”饥饿状态,只有5%的人口一天能吃一顿饱饭。

世粮署强调,如果不立即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人道主义援助部署,在4至5月,喀土穆、达尔富尔等地区将处于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最坏水平。该组织呼吁苏丹冲突双方尽早停火,以方便国际救援机构向苏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海地

 海地自2021年7月总统若弗内尔·莫伊兹遇刺身亡并留下权力真空后,国内黑帮活动一直非常猖獗,安全形势非常恶劣,阻碍了政治和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

根据世粮署发布的“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报告,海地约有1150万人口,其中约497万人眼下面临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联合国海地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员让-马丁·鲍尔说:“日益严重的饥饿问题加剧了安全危机,正在摧毁这个国家。”

——叙利亚

叙利亚本是中东地区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然而2011年这个国家爆发了内战,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大力支持反对派武装,试图推翻该国合法政府,导致全国局势陷入持续动荡,至今仍处于多方混战之中。

世粮署驻叙利亚代表肯·克罗斯利日前表示,2024年叙利亚将有1290万人面临粮食安全问题,另有260万人面临饥饿风险。眼下,叙利亚三分之一的儿童不吃早餐就去上学,约九成儿童未获得最低营养保障。

武装冲突对粮食安全问题,特别是饥饿形势的影响体现在粮食生产、供应和运输等环节。这从仍在持续的俄乌冲突中可见一斑。

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021年,俄乌小麦产量总计1.11亿吨,占全球14.3%,出口量6285万吨,占全球32.5%。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两国农业生产进程受到影响,粮食产量和出口量都出现下滑,导致国际粮食供应缺口加大,粮价上升。

俄乌冲突还使国际粮食供应链局部受阻或中断。两国经黑海港口的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限,全球粮食供应原有格局被打破。虽然两国后来与土耳其和联合国签署农产品外运协议,但一年后协议效力就不复存在。这对非洲、亚洲、拉美等急需进口俄乌粮食的国家构成较大伤害。

气候变化与经济冲击

位于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4月3日宣布进入灾难状态。

该国总统埃默森·姆南加古瓦表示,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干旱,津巴布韦80%以上的地区降雨量低于正常水平。他的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所有津巴布韦人的粮食安全,不能让任何津巴布韦人死于饥饿”。

在邻近津巴布韦的马拉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加剧,那里的气候危机带来严重后果。热带风暴和气旋的频繁袭击重创该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影响了中部和南部的农业收成。同时,洪水又冲毁了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农作物,粮食供应形势变得非常紧张。

据估计,马拉维40%的人口正面临饥饿威胁。

津巴布韦和马拉维当前面临的粮食危机表明,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厄尔尼诺指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移动,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厄尔尼诺平均每3到5年发生一次,每次持续时间9到12个月。

在非洲南部,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而2024年以来该地区出现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加快,极端异常天气反复发生。在遭遇极端异常天气的地方,粮食减产已成为大概率事件。譬如,2022年很多国家遭遇极端异常高温干旱天气,世界玉米减产约5000万吨。

2023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在其发布的《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中指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造成非洲和南亚部分国家或地区出现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2022年,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造成12个国家的5680万人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包括巴基斯坦的毁灭性洪水以及南部非洲的热带风暴和干旱等。

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不但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直接影响,推高国际粮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而且导致一些国家采取囤粮、禁止出口等举措,从而引发粮食供应更趋紧张。

事实上,除气候变化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出现比较严重的粮食问题,甚至是饥饿问题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特别是经济冲击。

不少国家在新冠疫情后经济恢复缓慢,百姓收入水平较低,导致购买食品的能力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持续加息,使一些发展中国家遭遇输入性通胀,民众购粮的财政负担加重。一些国际大粮商垄断粮食定价权,人为推高粮价,使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雪上加霜。此外,这几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动辄发起单边制裁、推行“脱钩断链”,导致国际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堵点”“断点”,造成了国际粮食市场的动荡和失衡。

当下的全球粮食危机,特别是饥饿问题同其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化解这一危机,国际社会需全力推动冲突地区停火止战,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气候韧性,加大人道援助力度,缓解有关国家民众在粮食方面的燃眉之急,努力打造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粮食产供链体系,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粮食贸易秩序。


编辑:汪茂盛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