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孙凤国专栏丨三万里河山(2)成都访古

作者:孙凤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4-19 15:57:17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以后,歌颂诸葛亮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但我最爱杜甫的这首《蜀相》。人说,有人因为一幅画爱上一座城,有人因为一件事喜欢一座城,有人因为一个人留在一座城。而我,因为一首诗,向往一座城,自中学时接触这首诗起,就对锦官城——成都产生了无比的向往。

我曾两次到访过成都,第一次时间久些,却因事务缠身,显得有些匆匆,第二次专程游访,虽只有短短数天,反倒更加从容。

第二次到访成都,距次恰好相隔十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间,经历、心态俱发生了改变,若是十年前,有十年后的心态,即使时间再忙,哪怕是远远观望一眼,也会了却内心的期许。

放下行李后,直奔念念不忘的武侯祠。成都武侯祠主要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还未踏进大门,就被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心中顿时生出许多肃穆。穿过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来到塑有诸葛亮像的殿里,中间诸葛亮鹅毛扇在手,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儒雅之气,两旁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子孙三代疆场殉国,皆为忠良之臣。

武侯祠。图/西米

在唐代大才裴度撰文、大家柳公绰书写、大匠鲁建镌刻的三绝碑前,透过文采斐然文字、苍劲有力的字体、客观公正的描述,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忠臣名相,穿过千年的时光,轻摇羽扇,轻抚长须,缓缓浮现在眼前。

碑文最后以“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岭,入海际天,知功德音”作结语,诸葛亮虽已故去,但他的为政之德、他的为民之心、他的为国之情如同高山流水存在于天地间,记在蜀地百姓的心中。“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我想,这就是对诸葛亮的最大褒奖。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定数,当年写下《蜀相》的诗圣杜甫,纪念他的杜甫草堂,就在离武侯祠不到三公里的地方。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一副对联映入眼帘: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上联问,下联答,一问一答间把一个过着流寓生活,却留下了长留天地的不朽诗篇,也留下了这长留天地的不朽草堂,虽然落魄却深得民心的诗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草堂众多建筑,我最喜欢的是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清代,又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因此工部祠又称为三贤堂。房内墙壁上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的“少陵草堂图”,后来草堂被毁,便是据此图进行的恢复。

古色古香。图/孙茜

“安史之乱”爆发后,公元759年冬天,杜甫携家眷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称“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这四年间,他生活比较安定,诗歌创作甚为丰富,留下诗作247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

杜甫来到成都后,虽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成为千古绝唱,把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和杜甫,虽是两个时代的人,一个在庙堂一个在草野,但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一个用身上权,一个用手中笔,为苍生谋幸福,为百姓鼓与呼,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成都人是懂浪漫的。如今,在武侯祠旁边,三国时便已闻名的锦里古街更加繁华,杜甫草堂周围,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文化馆一左一右列于两侧,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如今的繁华。

千百年来,无论朝代如何变换,诸葛亮和杜甫这种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精神一直延续,也一直为世人称道,因此,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武侯祠、杜甫草堂。

这是诸葛亮和杜甫留给成都的财富,更是留给全人类的财富。

树冒新芽。图/西米


编辑:孙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