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艺书画印,一心归去来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4-21 19:31:34傅舟,又名漆建,号老篆、室名滋兰轩,1959年生于重庆,九三社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政府文史馆馆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等。多次担任中国书协、西泠印社等举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
(一)画
作品获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二等奖;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西泠印社首届、第二届篆刻书法大展两届“西泠印社奖”;西泠印社第四届全国篆刻评展“优秀奖”;四川省第二届巴蜀文艺奖“二等奖”;重庆市巴渝文学艺术奖“优秀提名奖”;两届“重庆市书法奖”;被中共重庆(直辖)市委、市府授予“优秀青年文艺人才”称号。
从12岁开始,傅舟即学习书法。从暑假临摹中学物理陈老师赠送的《曹全碑》而初发书法之蒙。到高中时,他向多位老师学习绘画,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1974年即随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郭克先生学习素描、水彩。1976到1979年间,傅舟常常在苏葆桢先生家中及其他地方敬观苏先生作画。还曾向西师美术系的方凤富、钟定强、王熙儒、成联辉、李蜀光、王德年、李儒门、葛绳睦等诸位先生请教过。他对艺术极痴迷,多年以后仍然清楚地记得两件事:一次生病发高烧仍然力疾作画;一次学工活动中没有参加同学与工厂青年工人篮球赛的啦啦队,却一个人拎着画箱写生去了。白天画得尽兴,晚上被批为搞“一技之长”、走“白专道路”。
不过,心仪书画艺术的傅舟,经过三年五次的高考(文化加专业)考试,终于在1979年“上岸”了。但不是画画,却是中文。在看似与绘画绝缘的中文系,他随秦效侃等先生修习语言文学。入学同时即“路拜”对其影响深刻的一代书法、篆刻大家徐无闻先生为师。
徐无闻先生留给当代书坛的遗产之一是: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弟子,前重庆书协主席周永健先生称之为“西师流派”,傅舟无疑是“西师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尤其是他绘画的用色,在文人式的雅致中不避艳俗,生动、活脱而别有情趣,其桃红、嫩绿、鹅黄,甚至湖蓝的新鲜感,充满青春的朝气。在傅舟有传统功夫的画作中,总有些率性而为的笔致;在各种表达方式中,能感受到他作画时不无冲动的激情。
当代著名美术批评家王林先生自认对中国画的现代转换“充满期待”。他从傅舟的画作中,读出了艺术家从传统的桎梏中突围的欲念。在傅舟的花鸟画中,王林感兴趣的是那些来自海派的色彩。傅舟作品在文人的雅致中混杂着市井气,活脱而别有情趣,是生命力的一种彰显。许多中国水墨画家既追求山林意趣而又活在喧嚣都市,既享受当代物质文明而又向往古代清逸淡远的境界。王林肯定了傅舟率性而为的作品中所真实呈现并直面的心理与境遇、精神与现实的矛盾。
徐无闻先生曾睿智地告诫学生:有品德,有学问,有过硬的临池工夫,三者具备,可望成家。多年来,傅舟一直践行着无闻师的“三具备”的思想,一路勇猛精进,硕果累累。正是:三艺书画印,一心归去来。
傅舟的中国花鸟画,极大地展示了其作为书法家的优势。在中国画界普遍感叹“写意衰落”的语境中,傅舟的花鸟画自有其特别的价值,兼具了书家画笔墨和画家画造型之长。其所作牡丹、荷花、松鹰、梅、竹诸图,在精准的造型之外,最堪玩味的是书法性的丰富笔法。而“映山红花蜀中佳”“鼎盛春秋”一类风格的作品,则以近于几何式的结构和满幅式的构图,化任伯年、吴昌硕与张书旂之意而加入了对当下现实的感受。
(二)书法
从12岁开始,傅舟即学习书法。从暑假临摹中学物理陈老师赠送的《曹全碑》而初发书法之蒙。傅舟的书法,以隶书起步,最早得到书法界认可的则是篆书。早在大学期间,他便以一幅小篆获得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二等奖。傅舟数十年在篆书上的磨砺与精进,可以其一幅集中山王厝鼎铭文联的联语概括—“此生祸福为三义,自古贤愚嘉一勤”。确实,今人欲在书法艺术上与日常操持毛笔的古人血战,殊为不易,唯有以勤筑基、以勤补先天之不足。于书法,傅舟篆书、行草、隶书诸体兼善,并融会贯通;于绘画,他致力于最易发挥书法用笔之长的中国花鸟画。既有努力营造,亦有顺其自然,在两者的平衡中,傅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书、画、印兼善的艺术创作之路。
(三)印
作品获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二等奖;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西泠印社首届、第二届篆刻书法大展两届“西泠印社奖”;西泠印社第四届全国篆刻评展“优秀奖”;四川省第二届巴蜀文艺奖“二等奖”;重庆市巴渝文学艺术奖“优秀提名奖”;两届“重庆市书法奖”;被中共重庆(直辖)市委、市府授予“优秀青年文艺人才”称号。
一代书法、篆刻大家徐无闻曾于1992年为傅舟手书介绍函云:“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九八三级毕业同学傅舟(漆建),十余年来在语言文学专业之外,勤学书画篆刻,取得优良成绩,尤以篆刻为好,其作品被选入全国第一、二届篆刻作品展以及其他重要展览,大有发展前途”,其对傅舟期许之高,由此可见。
傅舟治印,对汉印与元朱文用功尤多,到1990年代,他的汉印风格类印章已相当纯熟。此后,他将汉印线条与古玺章法进行融合,以古玺与汉印的相互“打通”得到了印学界的认同。曹建博士在其《融汇诸艺 妙悟在斯》一文中论析:“古玺、汉印、元朱文是印章格局中的三大主流”,“对于当代印人,能长于其中之一,则足以名家,而重庆傅舟先生却在某种程度上兼有三种印章风格:汉印、古玺、元朱文三者非常和谐地统一于他的印作,在古玺章法、汉印点线质感与元朱文的篆印能力方面能共生互补”,充分肯定了傅舟的不倦探索。
傅舟所治印,得意者实多。上面“行健不息”这一方印,章法的大疏大密,一方面是篆刻艺术本体的要求,但同时也可让人感觉到一种绘画性构图的意味,下方的密实有效地衬托了上方的通透。
另有一方印“赏雨茅屋”,语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用于描述“典雅”之风格。原文为“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赏雨茅屋”一印道出了他真诚、幽默、豪放的另外一面—他的中文学习背景、他的细腻与沉静、他对古典美学精神的追慕。
下面“真实不虚”一印,上疏下密,左紧右松,左边接边反使右二字疏朗,“真”“虚”首尾呼应中有微调,“实”“不”笔势一致中有重量感的比对,“实”“虚”相互牵连而有收敛与开廓的区别。
再看几方篆刻作品:“君子怀德”一印,所有线条形状相互呼应,彼此连接,相互穿插,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为的空间,气于其中流动,或畅行无阻,或避让游走,其中的细节颇堪玩味。“夕餐落英”是傅舟在前期平和、俊逸印风基础之上的求恣肆特性之作。各字大小的极端对比,是对古玺结构变化丰富、体势错综参差特点的运用,但从中亦可感受到抽象绘画精心推敲点、线、面元素的排列与组合之意。两印的内容,则一在表达精神世界里的空灵,一在呼唤现实生活中的崇高。“上善若水”印,字体大小对比的强烈,与“夕餐落英”相似,但其线条形状有多处重复,在装饰性美感之外,确有王林所评“如此借助复制的力量,可以感受到当下的文化趋向”之特点。
编辑: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