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郝安专栏|“一师是个好学校”(中)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4-27 07:00:00

undefined

4

1913年春季,20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次年2月,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本科第八班。到1918年暑期毕业,毛泽东在一师度过了5年半的青春时光。

后来在延安说起这段青葱岁月,毛泽东记忆犹新。他说,现在我注意到湖南师范学校的一个动人广告,我高兴地读了它的优点:不收学费,膳宿费很便宜。两个朋友也劝我进去。其实是他们要我帮他们预备入学论文。我将自己的意志写信给家里,得到他们的同意。我代两个朋友做了论文,自己做了一篇。结果一齐录取。实际上是我被取了三次。

这两个朋友是俩兄弟,都是毛泽东在湘乡东山学堂时的同窗,大的叫萧子升,小的叫萧三。毛泽东笑着解释,那时我并不以为抢替是一件不好的事,这仅仅是一种友谊。

1920年秋,毛泽东被聘为一师教师,先后任一师附小主事,兼班主任、国文教员,并被以“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为宗旨的一师校友会推举为会长。

5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打开中国进步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一时间,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但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

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代,新的方生、旧的未死。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希望。旧的路走不通了,就要寻找新的出路。

五年半师范生,两年半教员。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师有幸,毛泽东有幸。“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的毛泽东在当时被誉为湖南亚高学府的第一师范,度过了八个春秋。在这里,他的心思全放在阅读中外历史、地理书籍和接受各种思想、关注世界大事上。而且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一直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并不断为之奋斗,包括创办文化书社,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事建党建团工作,由此开始了最初的革命活动。

毛泽东在忆及这一段峥嵘岁月时说,我感觉自己需要几个亲密的同道。一天,我在长沙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热心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前来和我接触。我指明要坚强不屈,愿意为国牺牲的青年。这个广告,指的是1915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名字发布的《征友启事》: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在第一师范,毛泽东结交了蔡和森、何叔衡、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等一大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共同研讨学问,探求救国救民之道。

1915年5月,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竟然基本接受日本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一师师生义愤填膺,感国家之多难,誓九死以不移,把所有的耻辱和愤怒放在心里,决心要用更多的行动去洗雪。在紧急征稿编辑印制的蓝色封皮《明耻篇》扉页,毛泽东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留下刚劲有力的十六个大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爱国报国大志跃然纸上。

正是在“人可铸、金可熔”的第一师范,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教师、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1921年夏,由一师出发,毛泽东奔赴上海党的一大会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6

从就读一师就提倡寻旧思故的毛泽东,一直对母校怀有浓浓的眷恋之情,一辈子念兹在兹;第一师范也对毛泽东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他后来终身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身体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在湖南师范学校中,我的生活上发生许多事情,我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并且在校中初次得到社会行动的经验。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动须有一静,一刚须有一柔。改造中国与世界需要刀枪剑火,需要流血流汗,更需要修学储能,需要理论武装,需要研究思考。为了认识真理和追求真理,毛泽东决心“将全副功夫,向大本大源探讨”。

他常常只身爬到学校后面的妙高峰山顶看书,名之曰“静中求学”,为的是潜心涤虑;又常常徒步到喧哗热闹,车轿往来、行人商贩穿梭叫卖的南门口读书,名之曰“闹中求静”,为的是磨炼性子。一师的图书馆和可容纳几十人的书报阅览室,更是毛泽东几乎天天要去的地方,他也是从图书馆借书册次最多的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孜孜以求的学子,随身总是携带世界地图、英汉词典、笔记本、笔墨这几件文房宝贝。一师的校史记载:在一师的五年半,毛泽东所写的《讲堂录》《读书录》《日记》和抄本就有一大网篮。上面除了见缝插针的蝇头小楷批语字迹,还加着圆圈、三角、横线等各有各的意思各种不同符号。学校至今保存着毛泽东当时研读过的《伦理学原理》,在这部十万字的教材上,天头地脚,以及行距间都用工整的行楷密密麻麻写满了1.2万余字的批语。

在《讲堂录》上,毛泽东写下一句话“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正当汗漫九垓,历游四宇,读无字之大书,方得真谛”,并说到做到,付诸行动。

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子升手持雨伞,不带分文,一身短打,游学历时一个多月,步行近千里,途经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访问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这年寒假期间,又到浏阳游学,走访考察了文家市、铁炉冲一带两所学校、五座寺庙,登上了六龙山、高升岭、天子冈、铁岩关等周边高山,还栽下了两棵板栗树。


编辑:李序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