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专栏|春天本是读书天⑤:一本书的四种读法
——读李元胜《借得此身无归意》
作者:李立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4-29 11:43:05拿到李元胜新作《借得此身无归意》短短两天,我就连读了两遍。一本好书,慢慢读,字字句句,细细品,生怕读完了,就如同看一部好电影,听一场好讲座,唯觉其短,唯觉时间快。
它缘何有如此魔力?在我看来,至少具有“三力”。
重新认识世界的伟力
说是神奇的力量,一点都不夸张。“和不同领域的动植物分类学家一起野外考察,总能解锁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使是在你非常熟悉的区域。”看完全书,我深以为然。
就书中所涉的金佛山、四面山、缙云山、四姑娘山,作为川渝人士,可能造访过无数遍。但是,看过也就看过了,印象不深。但看了作者的这本书,也许你会觉得都白去了。因为,你未曾一寸一寸地观察,未曾一米一米地细探,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感受并不深刻,甚至觉得不过如此。所以你认识不到,即便是寻常之处、方寸之地,原来大有乾坤,甚至美得不可方物。
在作者的笔下,一片草地之中,一片石壁之上,都可能藏着一个新物种,潜伏着一个新世界。它们可能是花,生于斯,发芽、开花、结果,用精巧绝妙的造型,装扮着关山。它们可能是蝶,长于斯,从羽化、觅食、交尾、产卵,匆匆而短暂的一生,如沧海一粟。你突然发觉,以自己的脚步丈量未知,以自己的视野发现精微,享受与奇异物种的劈面相逢,世界原来如此美妙。生物多样性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不是镜中花水中月,而是真切存在、可触可感,需要你亲眼看见,亲身体验。
与自然连接的能力
叶落知秋,草动知蛇,窥斑见豹。这本是人与自然连接的本能。然而,随着城市生活的延长,这种能力在退化,以至于不识五谷,不辨花草。“任何一处保留着原始生态的地方,都会有意想不到的花朵在等着我。”“丰富的物种、变化万千的森林景观给我带来的喜悦,远远超过了远足的辛苦……正是几次类似的徒步带来的精神享受,让我开始了20多年的丛林徒步生活。”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他痴迷于野外考察的原因。通过一次次的徒步、夜探、灯诱,甚至是在朽木上敲敲打打,便打开了奇妙世界的大门。我们得以穿过这扇大门,再一次走进熟悉的大自然,重新拥有了与自然连接的能力,并再一次确认了自然之子的身份。
生活中,断然不可能随时开启一场远足,即便是能够抵达,置身于同样的风景中,也可能看不到书中的世界。必须承认,我们可能永远也看不到作者眼中的世界,他的体验是独一份的。但是,无妨。通过这本书,我们已经领略了自然之美、旷野之美、昆虫之美,并在其中收获了喜悦、找寻了诗意、感受到美好,进而对自然充满好奇、敬畏、想象,如此就够了。
跨学科写作的魅力
上大学时,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一只狗会看门,不叫优秀;一只鸭子会游泳,这就合格。但一只狗会游泳,一只鸭子会看门,那才叫优秀。人也一样,如果只是完成本职工作,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就很难形成戏剧冲突,很难具备突破困境的个人魅力。如此,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失去了读者。
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要跨界,要斜杠,要有开挂人生,以此才能调动读者的猎奇,满足读者的膜拜心理。摄影、旅行、科普、文学,四者合一,李元胜做到了。可以说,正是他的跨界——诗人、记者、摄影师、科普作家,诸多看似完全不搭界的身份集于一身,才让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我觉得,《借得此身无归意》至少有四种读法——一本摄影书,光是各种蝴蝶、野花、昆虫的美照,就是一本专业级的画册;一本旅行书,六篇散文,记录了金佛山、四面山、缙云山、四姑娘山的赏蝶之旅,发现之旅;一本科普书,揭秘了很多明星物种的生命故事,蝴蝶、野花的多个种类,知晓了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知识;一本文学书,灵动的文字,诗意的语言,身临其境的描写,让人读起来轻松自在,妙趣横生。
这本看似率性随意,灵动放肆的新书,实则写作难度极大。可以说,这是一本难以复制的书。
编辑: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