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杨莙专栏|你是这样的人

作者:杨莙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5-14 09:03:39

淮安地灵人杰,这确实不是夸张的说法,扳一下指头:淮阴侯韩信、抗金女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鄂、中医四部经典之一《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抗英名将关天培……哪一位,不是熠熠生辉的星辰?还有,还有一个名字,让端方的淮安更端方、让厚重的淮安更厚重的名字——周恩来。

淮安市驸马巷,一条自某朝某代抑或某出戏曲里逶迤而出的悠长小巷,如今已是旧瓶装了新酒。在青石板路上,在暗绿色苔藓不动声色地潜行中,茶吧、服装店、糕点铺挤挤挨挨,列队而立,与叫卖淮安特产的吆喝声一道,倾吐着浓郁的市井气息。

驸马巷7号——那片青砖灰瓦、粉墙相间的平房前,古巷子的热闹,以及飘散在风中的茶馓与麦芽糖的香味,戛然而止。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中/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你是这样的人》,纪录片《百来恩来》中的主题曲——就是这缓慢而庄重的旋律伴随着我,走进周恩来故居。

游客很多,耳畔却并无嘈杂之感。

我想站在这儿的每一个人,胸口都已被那敬仰之情填得满满的了吧?周恩来,一个让人瞬间摒弃戏谑、嬉笑、玩闹等等神态和举止的名字,当你走进哺育出这个名字的地方,又怎会生出半点狂浪?

院子的墙角边有一株百年老梅,盘根错节,绿叶纷披,若是隆冬季节,一树蜡梅的清冽之香,定会翻过院墙,一路飘扬。淮安人称这株蜡梅为“一品梅”,寓总理官至一品,德至一品,人至一品。出生于淮安的书法家谢冰岩先生曾赋诗一首:铁骨凌霜健;疏影映空阶,年年花劲发,仍为伟人开。

宅院幽深,阳光泼洒出片片明亮的安静。主堂屋、周恩来出生的房间、嗣父母住房、乳母住房、厨房……人们的脚步,为故居的每一间房屋停驻。桌椅、画像、陈旧的雕花木床、木床上陈旧的蓝花布被单,在无数探询的目光中静默着,兀自沉浸于往事中。

周恩来的读书房让我又一次止步。桌上翻开的书、书旁打开的砚台,都还在等着它们的小主人,那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小小少年吗?而站在周恩来读书房前的人,是不是也都会想起这句话来?周恩来12岁离开淮安去沈阳求学,正是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撒野的时代,一次修身课上,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在一片为明礼、为做官、为父母,以及为挣钱吃饭而读书的声音中,周恩来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亢亮回答,霎时挺立成草丛中一棵冲天的白杨。

心系祖国命运的少年,终成共和国开国总理。但,他总理天下却总没有时间理会自己,他为国家和人民操碎了心。

总理曾问过自己的厨师:“世上什么最大?”厨师答:“宇宙最大。”总理笑着说:“不对!世上数眼皮最大!”厨师不解。总理说:“你想呀,眼皮这么啪哒一合,把整个世界和全宇宙的事物全挡住了,你说这眼皮有多大!”

不过总理的眼皮不敢轻易啪哒一合,他说:“一合上,十亿人的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醋就全都看不到了。”便是在生命中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总理的眼皮也未敢合上,一年多里,他做过大小手术14次,各种谈话216次,接见外宾63次,召开会议40次……临终时,他只留下三个字:我累了。

不是累了,是太累了。这样的一个人,人民怎能不深深地想念?

我念过柯岩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切切的呼唤,在高山,在大地,在森林,在大海,在天安门前,一遍一遍响起。泪,潸然。

我读过梁衡的散文《大无大有周恩来》。散文成于1998年,用时却长达20年。文章厚重深刻,由事及理阐释出总理以别人不曾有过的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之“大无”,得到了别人所没有的“大有”,即大爱、大德、大智、大勇、大才、大貌。仁爱、牺牲、宽容,正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与人格精髓之所在。

我看过王铁成主演的电影《周恩来》,影片表现了1966年到1976年,总理最后10年的生命阶段。从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席卷华夏大地,总理忧心忡忡、如履薄冰地为这个国家操劳开始,到为了这个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部几乎每一个镜头皆会让人眼睛迷蒙的影片。最不能管住眼泪的,自然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幕:阴云低垂,冷风呜咽,长安街两旁,泪洪决了堤,汹涌澎湃。银幕之外,夺眶而出的眼泪虽已时隔数十年,却依然晶莹,依然滚烫。

把人民装在心中的人,自然也会被人民装在心中。

上小学时,我第一次代表班级登台朗诵的,正是那篇痛缅总理的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有些紧张,却竟然获了个小奖。后来我想,应该不是朗诵得有多好,是评委们重陷总理离世的哀痛里,从而忽略了朗诵者的技巧和水平吧。

多年以后,我在淮安驸马巷7号走走停停,可是这个院子的主人,从12岁离家后直到去世,66年间,再没有回来过一次。

总理故居中存有《周恩来乡情》一书,我翻出了这样一则故事:

1959年元旦,周恩来从广州乘专机返回北京。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快飞临淮安上空时,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对机长说:“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机长很快降低了飞机速度和高度。周恩来低下头,神情专注地眺望机翼下面的故乡淮安,他好久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双眼渐渐湿润。

总理啊,而今,你总该有时间回老家看看了吧!你赤子的魂魄,也早已和故土融为一体了吧!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中/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当我走出周恩来故居的时候,那首歌,抑或咏叹,再一次敲击着我的耳鼓,磅礴、深情、回肠荡气,每一个音符,都直抵内心深处。

编辑:石俊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