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对眼睛很友好”的“阿勒泰”,凭什么火了?
作者:刘桂池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5-15 11:51:32剧版《我的阿勒泰》悄悄地火了。
只需看一集,就预感它会火。“对眼睛很友好!”豆瓣(目前)评分8.7,不低于《繁花》。
“央视新闻”公众号连续推文,“此刻,想去阿勒泰的心谁懂?”“阿勒泰的后劲太大了!”
我们在回答“阿勒泰为什么火”的同时,也能发现,一部优质电视剧的创制规律。
成功的改编:从“散”到“聚”
要谈剧版《我的阿勒泰》,避不开李娟的散文作品,以及《我的阿勒泰》一书。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最早于2011年出版,至今已再版4次。《阿勒泰的角落》等李娟其他散文集也是多次再版。可见,李娟的书多么畅销,读者数量多么广泛。可以说,原著本身的号召力为这部剧奠定了强大的粉丝基础。
此外,我们看过的多数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原著多为小说。散文集改编电视剧的情形较少。读者难免好奇:剧版《我的阿勒泰》会是怎样的画风?
把散文改编成剧作,对编剧最大的考验在于,对情节线的设计,对零散叙事的归纳和“嫁接”,以及戏剧性(冲突)的凸显。
在原著里,除了时间和空间被限定之外,各个篇章都是独立的故事。编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设定一条完整的情节主线。
在剧中,以李文秀追求“文学梦”这条主线,串起文秀与巴太的爱情,家人、牧民朋友的生活,阿勒泰的生态……剧中呈现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故事,实现了散文到剧作从“散”到“聚”的成功改编。
比如,文秀与妈妈、奶奶在马车上打牌时,钱被风吹走了,她跳下马车去追钱。在原著里,有一篇《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主人公搭乘叔叔的摩托车去县上,途中发生“风中追钱”的一幕。在剧中,同行的人由“叔叔”换成“妈妈和奶奶”,这正是典型的从“散”到“聚”改编技巧。
散文的叙事一般比较平缓。散文改编为剧作,须有一系列情节冲突的设置,才能让情节饱满、吸人眼球。这一原则贯穿“阿勒泰”全剧。
比如,第一集里,文秀因为追求“作家梦”被嘲笑,在酒店出丑、摔倒、被辞退。这些塑造人物特征的冲突,在原著里只能是一句“我笨得很”或“很简单的事情,我却总是做不好”。显然,编剧在制造冲突上,下了很大功夫。
再如,弓箭、枪等道具的加入,也强化了冲突的“火药味”。最后一集里,文秀骑马追高晓亮要回“绿宝石”,高晓亮反追、夺枪,枪声让马受惊失控;在文秀被马拖行危及生命时,巴太万般无奈用箭射杀心爱的马。这一场戏既是整部剧的高潮,也为结尾部分做了铺垫。巴太“为马出走”,文秀继续坚持写作,彼此“失联”,直到三年后的除夕夜,巴太归来,实现大团圆。
出色的视听元素
当然,编剧提供了一个好故事,并不一定保证产出一部好剧。
最终,一部剧是“对眼睛友好”还是“辣眼睛”,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表演、摄影、音乐、剪辑等视听元素,以及对影视叙事惯例的突破、创新。
散文是非虚构文学,因此李娟的散文必然带有个人传记色彩。而剧版《我的阿勒泰》里的主人公李文秀,难免会让观众联想到散文中那个“我”,以及原著作者。
饰演李文秀的演员周依然,身上那种淡然又倔强的气质,加上“标配”的眼镜,看起来与李娟“神似”。从表演上看,周依然也的确不负众望,把书中的“李娟”成功化身为剧中的李文秀。此外,张凤侠,巴太、高晓亮等角色的表现也很惊艳,苏力坦等哈萨克族演员饰演的角色增强了故事情境的真实感。选角的成功和表演的出色,最直接地获取了观众的好感。
在摄影构图上,远景运用较多,交代场景的同时,阿勒泰的绝美风景通过屏幕呈现给观众,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此外,大场景中的辽阔天地,也在无声地映衬着人们内心的格局和秩序。在光的运用方面,看不出刻意营造的明或暗,日光、月色、星河,大自然主导光影的变幻。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是暖心的。在色彩运用上,全剧保持了暖色调。夜晚的场景,往往通过篝火、烟花甚至舞蹈和音乐来烘托暖意。只有张凤侠在河边追忆亡夫陷入绝望等场景下,才运用冷色调。
在叙事创新上,《我的阿勒泰》除了克服了散文改编影视剧的难度(如上文所述)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呈现了一种“节奏慢但信息量大”的视听语言风格。例如,第二集开头“引子”部分,张凤侠数钱,收拾空酒瓶;小卖铺窗口外,托肯哭着劝丈夫木拉跟自己回家,酗酒的木拉却不听劝,骑马离去(夜里冻死在路边)。这段情节不到两分钟,表面看似乎就讲了三件事:张凤侠做买卖,托肯和丈夫吵架,丈夫意外死亡。事实上,尽管张凤侠对木拉的死没有责任,但她内心依然过意不去。所以木拉去世后,张凤侠一直没去木拉家里要欠下的酒钱,直到不知情的文秀跑去木拉家要债,进一步制造了两家的纠葛。再后来,托肯不能顺利改嫁,文秀与巴太恋爱遇阻,张凤侠与苏力坦(木拉和巴太的父亲)的“过节”,其实都与第二集“引子”交代的情节有关联。剧中,类似这种在日常场景中埋设伏笔的桥段很多,值得观众细心琢磨。
最后,《我的阿勒泰》对生态环保的“点题”,也让这部剧的格局显得更为大气。高晓亮回收虫草的行为,助长了一些人破坏牧场草地。张凤侠母女俩为此与高晓亮关系决裂。这部分情节改编自原著的《木耳》一文。原文中,为了卖钱,一些人先是采木耳,后来挖虫草、打野味,草场植被遭到了破坏,直到“木耳没有了,从此森林中的每一棵倒木再也不必承受什么了”。如果说在原著中,面对破坏生态的行为,作者只能发出一声叹息;那么在剧版《我的阿勒泰》中,破坏生态的行为已然被坚决制止。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背景下,在人们环保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我们相信,现实中的阿勒泰,与剧中画面一样,“对我们的眼睛很友好!”
编辑:刘桂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