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徐光惠专栏|双桥风景独好

作者:徐光惠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5-16 10:16:12

作者简介:徐光惠,重庆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杂文报》《新民晚报》《人民周刊》《散文选刊》《散文世界》等报刊,多篇作品入选中考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公费出版散文集《梦回故乡》。


家是故乡,而一个人离开家去另一个地方生活久了,那里便成了第二故乡。

第一次去双桥,是四十多年前,那年我8岁。

我出生在重庆市大足区,双桥是离大足市区二十多公里远的一个小镇,坐落在巴岳山脚下。那个夏天,母亲领着我和姐姐去双桥表舅家。我们一早出发,坐上老旧的中巴车,车内拥挤闷热,道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车子左摇右晃,到了双桥,我整个人已晕乎乎的了。

狭窄、昏暗的老街,两边是低矮、破败的夹壁墙老房。小贩把商品摆满半条街,赶场的、拉货的人将街道堵得水泄不通,混乱不堪,吆喝声、吵闹声不绝于耳。我和姐姐紧跟在母亲身后,生怕跟丢了。

母亲买好东西,催我们快点赶路。出了老街,走上一条羊肠小道,小路高低不平,稍不注意就会踩进水田里。火辣辣的太阳挂在头顶,没有一丝风,我们爬坡上坎,紧赶慢赶,大汗淋漓直喘粗气。后来,我实在走不动了,母亲把我背到表舅家。

再次去双桥,是三十多年前我到邮亭工作,那年我18岁。邮亭与双桥相隔10来公里。那个时候,我已感觉双桥有所变化,街道变宽了,旧房也翻新了,街上有了照相馆、电影院、溜冰场。

邮亭偏僻人烟稀少,我和同事常邀约去双桥逛上半天,看场电影吃碗小面,再去溜冰场潇洒一回,甚是畅快。1989年,我和男朋友结婚,结婚证上要两人的合照,但邮亭没有照相馆,我们便来到双桥一家照相馆,拍下了那张两寸的黑白结婚照,至今记忆犹新。

2013年,单位搬迁到双桥,从此我的工作和生活与双桥联系在了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双桥发展迅猛,处处鸟语花香,满目葱茏。双桥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我惊叹,这还是我记忆中的双桥吗?

如今,双桥宽敞平坦的公路四通八达,没有大都市的拥堵,没有漫天灰尘。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厂房井然有序。我漫步在时代广场、香樟大道、公园花海,各种鲜花灼灼怒放,红的白的、粉的紫的,五颜六色;荡舟于龙水湖,小岛上白鹭翩飞。

远望巴岳山重峦叠嶂,云雾缭绕。人们徜徉在天然氧吧,拍照留影赏景游玩,怡然自得,其乐融融,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有朋友从远方来,我带她穿梭在双桥的大街小巷,并当起了导游,向她介绍双桥曾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高等院校、大小企业竞相入驻。

位于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爱国主题教育基地于一体,还原重汽历史,呈现了中国重型汽车的筑梦初心历程。

我们来到巴岳山脚下,沿石梯拾级而上,树木、竹林郁郁葱葱,林间草绿花香,鸟儿鸣唱。登上山顶鸟瞰山下,花园式的重型汽车制造厂尽收眼底,园林式的汽车城一览无余。

祖国在沧桑巨变,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双桥旧貌换新颜,完成了从乡镇到现代化城区的华丽转身,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前几天,表舅邀请我们参加他的八十大寿。我们坐上大足开往双桥的公交车,车辆焕然一新,内部设施齐全、舒适,道路一路平稳、畅通无阻。表舅家的儿子开着小汽车来接我们。他原本在深圳打工,见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两年前毅然回到双桥,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

从前那条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笔直的乡村公路,车子直接开到了表舅家门口。表舅站在新修的二层小楼前,满面红光,笑声爽朗:“你们看,现在新农村建设就是好,双桥变美了,老百姓的日子比蜜甜哪!”

不用再跋山涉水去远方,双桥风景独好。双桥,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与远方。

编辑:汪佳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