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专栏|怀舅
作者:陈劲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5-23 09:08:57怀舅七十寿辰到了,我们三姐弟与父母同去祝贺。姐姐携子带孙一家5口,哥哥放下手中生意一路转车。我呢,特地请了假。闹热的酒席过后,我们聚拢在怀舅身边一起叙旧畅谈。
“耽误你们工作了。”怀舅一脸实诚。我们三姐弟都喜欢怀舅,缘于他说话和气,实诚待人,对我们舍得用心与付出。
“怀舅,我们怎能忘记您对我们的好呢。”姐姐由衷地说,当年母亲生下她时,家里缺柴禾,怀舅牢记外婆叮嘱,背米步行二十多公里来看望,又到山上遍坡找,上午出门晌午回,接连半月,直到房前屋后都堆满才回去。那时怀舅还不到15岁,双手打起血泡,稚嫩的双肩磨得酸溜溜地痛。哥哥接话说,小时候最喜欢往怀舅家跑,经常悄咪咪地把红苕往红彤彤的柴禾灶里藏,吃饭时碗底还时不时有惊喜,不是喷香的几片腊肉,就是一个煎鸡蛋。
“差点把红苕种都吃完啦,可你怀舅总是说红苕不值钱。”舅娘忍不住插话。“怪说不得哥哥身体比同龄人长得结实,小时候还特爱放‘响响屁’哟。”我的话顿时引来亲人们一阵笑声。“红苕值得了几个钱的,娃儿愿意吃就尽管吃吧。”怀舅还是这个观点。
我呢,最爱听怀舅细声细气说他小时候跟在母亲身后爬坡上坎帮家里干活,以及母亲清晨打起火把上学、中午将就冷饭哽咽、下午顺路拾柴回家的励志故事。对我,怀舅同样用心颇多。记得我大娃满月不久小住在外婆家,怀舅听此消息,专程背上积攒下来的土鸡蛋绕道十余里山路去看望母子俩。
人到中年的我,依然记得怀舅为我们付出的那一幕幕,它们迅速有力地穿越了时空。我们感叹光阴似箭,又自责回报不多。十年前,怀舅在城里一家工地作业时突发脑梗,还好工友们发现及时。当时,我刚好购车,急迫地载着母亲和妻子去探视,怀舅暗淡的脸色和微弱断续的话语,真叫人心疼。后经中西医治疗,怀舅如今已能独立行走,步子虽慢,但很稳。
“怀,就是心好实诚。”母亲总是这样称呼怀舅,“你一辈子受苦太多,但总算一生平安。”
“好人肯定一生平安,更何况像你们怀舅这样的好人啊。”父亲语气有些重,我们深表赞同。因为我们知道,怀舅和母亲并无血缘关系。换句话说,怀舅是母亲“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当着亲人们的面,年近八旬的母亲再次回忆起了自己的身世和与怀舅深厚的“姐弟情”。
母亲幼年遭遇家庭变故,随改嫁的外婆至怀舅的伯父家生活。外婆后来生育的子女不幸夭折,又执念家中最好有两个孩子,以便往后好有亲人帮衬,便从现婆家兄弟中过继了诚实本分的侄儿,也就是怀舅来与母亲做伴。怀舅亲生父母及他本人也是愿意的,因为当时外婆家的境况相对要好点。外婆想得太周到,把几十年后的事情都考虑到了。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给了母亲相对完整的爱。加之外婆有些文化,节衣缩食地逼迫母亲和怀舅去山外读书。这种重家庭、重亲情、重文化的好传统,一直影响着后辈。
“人与人的感情真不真、深不深,原来是超越血缘的。”母亲的话让我又回到了从前。
这事已有四十多年,那时外婆外公相继过世,怀舅又生了二娃,家境日渐窘迫,就想抱养出去。母亲听后,翻箱倒柜清理并“裹”好所有节余往娘家赶。恰好半路上截住了满脸悲戚的怀舅,两姐弟见面难以言表,只有泪千行。过了会,母亲拿出手绢细致地擦干怀舅脸上的泪滴。这是母亲和她唯一的弟弟,已超越血缘的“姐弟情”的真实一幕,深深印在了跟着流泪的我的脑海。然后,母亲一把抱过二表弟,亲了又亲,步履坚定地踏上了回娘家的路。
“老汉(老爸),今天日子好,亲人们都在,我们来张全家福耶。”已事业有成的二表弟掏出了手机,眼里闪着泪光。一直静听大家说话的怀舅看了看母亲,又环顾左右,脸上溢满温情。
编辑:汪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