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搜罗散珠,聚为宝盆——忆《党员文摘》的朋友魏明伦

作者:艾藻松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5-31 17:24:07

2024年5月28日中午,当我在手机视频上看到魏明伦去世的消息,怎么也不肯相信:他仅年长我一岁啊!

我与魏明伦相识,是《党员文摘》做的媒。1988年,《党员文摘》第11期转载了他的杂文《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引起注意。1991年春,我与老主任罗新赴自贡观灯,乘隙去川剧团拜访魏先生。我们一进门,刚报上名头,他便如见老朋友那样热情。未及嘘寒问暖,便直奔主题。他说文解戏,侃侃而谈,汪洋恣肆,口若悬河。末了索稿,他拉开塞满两抽屉的一百多封约稿信,放下为石维坚写的《淮阴侯韩信》主题歌(词),说:“你们看,好多‘文债啊!不过,你们是老朋友,又是文摘,我还是要支持的哟!”说完他翻出一叠资料,是他近年来发表的美文:有散文《醉写孙月霞》《川剧恋》;有序言《驼影琴心》《岩畔回声》《盲马》;有《文汇报》发表的文章和海内外对川剧《潘金莲》的评论,等等。

我们满载而归。随即,我们写了《巴山蜀水一奇才——散记魏明伦》,刊发在《当代党员》(1991年第5期)上,以彰显他为振兴川剧呕心沥血八年,苦吟成戏六部,其中《易大胆》《四姑娘》《巴山秀才》“连中三元”(获国家优秀剧目奖)。特别是他的新颖而看似荒诞的《潘金莲》轰动全国,享誉海内外。有评论说,“一出戏造就一个剧种,救活全国两百多个剧团”。他的艰苦付出和改革精神,受到戏剧家曹禺、阳翰笙,以及戏剧评论家余秋雨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魏明伦虽是无党派人士,但他对党刊从陌生到必读,再到提出“《党员文摘》汇集体现时代精神的人文风物及客观翔实的史料”的观点,证明此刊“教育党员,宣传群众”的编辑方针奏效。特别在无手机可查信息的时代,《党员文摘》还成了他信赖的著述引据检索工具。这一点,他曾直言不讳对我提及他的某文根据“就是你们文摘提供的”。

1993年春,魏明伦携夫人和儿子到重庆办事,我们即请他一家人到编辑部做客。十月,在《党员文摘》创刊百期时,魏先生竟拿起不擅长的毛笔,手书了“搜罗散珠,聚为宝盆”八个字寄来祝贺。

我有幸由办杂志而识名家。我先后与他约会、走访、接待、会面、采访、通信达一二十次。我去过他自贡和成都的家,他曾两次索要过我写的字(书他写的《盖世金牛赋》和《饭店铭》)。

2000年夏,魏明伦到重庆开会,他电话约我去重庆师范大学。见面路上,我见彭斯远教授拿一本书请他签名。他签了。随之,他把我介绍给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士。女士是新加坡小说家尤今。我们握手后交换名片,只见尤女士拿出一张淡黄色正面印有尤今的名片,在递我之前她用笔在背面画了一只象征吉祥的海狮。“海狮”由“尤今”二字组成(“今”画成海狮,“尤”画成倒影),很艺术。更让我惊喜的是:我拿出一本魏明伦的文集《巴山夜话》请他签名时,不仅签了名,还写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话,让我感动!

《党员文摘》是在重庆办的全国性社科期刊。它除时政内容外,文化内容几乎占三分之一。而以改革精神贯注于时政和文化内容之中,魏先生的所有作品,含剧本、杂文、辞赋等都契合我们的编辑思想,故我们多次转载他的剧作、杂文、辞赋、楹联、碑文以至灯谜,甚至有关他的轶闻趣事。

2000年春节,魏明伦应自贡灯会之邀,出春灯谜上联,悬赏4万元向全国征下联,全国1800余件应征,却无一人能获,弄得议论纷纷。我特地电话采访到魏明伦,准确记下字句和原因,写了《悬赏四万征联,为何无人能获——魏明伦评联释缘由》,发在当年《党员文摘》第7期上,回应读者,反响不错。

魏明伦先生是写杂文的高手,我乘陪他故地重游之机,向他讨教。魏明伦欣然附和,并娓娓道来。他的主要观点是:杂文要出精品。他说:“现在散文多精品,而杂文却写得粗。鲁迅的杂文多精品,巴人、聂绀弩的杂文不错。还有秦牧的《鬣狗的风格》也不错。现代杂文家中,严秀、牧惠、何满子、冯英子、林放,都不错。”“有的杂文,从写作技巧、结构看,都符合规范,但内容却面面俱到,不痛不痒。那不算杂文,是总结。有的杂文论证一个观点,引经据典掉书袋,再泛泛议几句,也没有人愿看。”“杂文这东西,是麻辣豆腐干,有味道。现在是出精品杂文时候。国运昌,杂文兴嘛!”

从与他多次接触中,我能感到他具有较深的重庆情结。每每道来,他说他是重庆人,因古时内江属巴国领域。以致他对重庆简称的“巴”用在自己身上感觉良好。他自己出的文集叫《巴山夜话》《巴山鬼话》,就是画家黄苗子称赞他时也是“巴人奇文”。更有兴致的是,每当说起重庆当年(20世纪50年代)川剧班子阵容之强大,他都津津乐道。还有,人们看连小学文凭都没有的魏明伦有如此惊人的成就而不解,称他并非常人的“鬼才。他也自认。只不过自认这个“鬼,是自己的姓氏拆开的“委身于鬼。因此,他的话就自然幽默成鬼话了!

魏先生多次来重庆,大多是开会,或赴约什么的。我请他的机会仅一次。我要上馆子,他却执拗不愿,非要去路边小店。我只好老实地在化龙桥路边店请他吃了几个小炒,花50元他就心满意足了。他说要是进馆子,非得花上百元不可!这是他俭朴惯了,也要为朋友节约。

“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他去世当天,为表达心情,我曾草拟一首打油相送。这里,特录后作结束语吧:

悼魏明伦先生

剧作辞赋偕杂文,

巴蜀鬼才魏明伦,

皇皇巨著惊华夏,

中国文化好传承。

与君相识几十年,

著文检索偶有缘,

党员文摘蒙题赞,

搜罗散珠聚宝然。

 


编辑:刘桂池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