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张刚专栏|书法之城背后的那位先生

作者:张刚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6-14 23:00:04

初夏时节,因参加中国散文学会“名家秀山行”采风活动,我有幸再次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重庆秀山。

活动伊始,县情介绍会在秀山县高新区豪生酒店的八楼会议室举行。室外,凤凰山苍翠欲滴,梅江河清澈如镜,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令人心旷神怡。室内,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谭雪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般地通报县情,其中的一件事触动了我的心,勾起了我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县长说到的事是中国书法界的“秀山现象”:

自201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之乡”以来,秀山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9人,其他书法家协会会员1501人,是全国“书法进万家先进集体”,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赛中,入展和荣获特等奖等奖项人数共计248人次,书法艺术的人文气息为素有“小成都”之称的家乡注入了蓬勃生机,提升了“书香边城、画里秀山”的城市气质。

一个距离重庆市渝中区朝天门广场的重庆公路“零公里”起点地标800多里地的自治县,何以能够在经济体量跃居渝东南区县首位、渝鄂湘黔毗邻市县一流的同时,其书法创作成功走进全国第一方阵并成为知名的“中国书法之乡”呢?

在接下来的采风中,人们不约而同地说起了那个令我没齿难忘的名字,往日那些关于他为秀山书法事业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难忘故事,密密实实地朝我走来。

先生姓刘名林,是我中学时代的恩师。

刘林老师出生于重庆市涪陵区蔺市古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刘辉训1919年与邓绍圣(邓小平叔父)、邓希贤(邓小平)等同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习,1920年同船从渝中半岛的太平门码头出发,经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不久,刘林老师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其后随军抗美援朝,回国后转业到吉林省长春市铁路中学教书。1963年为解决夫妻分居的问题,他主动申请来到秀山县教书。

刘林老师博学多识、亲和谦逊,在我们眼里,他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自带光环、学生爱戴的“全科型”老师。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他教过我们历史、英语、语文等课程,还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办美术班、读书会。在那个几近是文化沙漠的年代,其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成为整个县城的人文风景。可惜我天资不够,书法绘画一事无成,好在喜欢读书思考,经常拿习作向他请教,师生关系也就日渐熟悉和亲切。

1983年我大学毕业,调入县委办公室工作。那以后,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坚持业余创作,不久即在四川日报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长篇通讯和报告文学等。我很高兴,老师似乎比我更开心,还多次说起当年在长春教书时的两位“得意门生”,给我看他们之间的往来书信,讲他们的师生情谊和人生体会,激励我见贤思齐。

改革开放后,触角敏锐的刘林老师曾对我们说过多次:“隔壁”(指湘西地区)出了沈从文、黄永玉,对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作用很大,我们秀山也总要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才对得起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此,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他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者,选定书法艺术作为他口中“要做一点事情”的突破口。

他和几位本土书法家一道走访调查、盘点梳理,全面系统地厘清了秀山书法发展的前世今生。

从他那里我得知,秀山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初唐四杰”之一的欧阳询曾游历武陵郡,在秀山龙凤客寨桥授书讲学;清代的何绍基曾在秀山主持乡试;边城筑台、以墨会友,赵孟頫、王铎、吴昌硕等80多位名家大师先后驻足秀山,留下诸多墨宝;民国时期,国立四川大学首任校长王宏实荣归故里,其好友张大千、黄宾虹等人莅临秀山,挥毫泼墨、吟诗作画,“小成都”崇文尚书,文风甚炽。

在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基础上,该怎样续写书法创作和书法文化新的辉煌呢?刘林老师有想法也有办法。

1981年5月,欣闻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他便积极呼吁并张罗成立四川省秀山县(当年重庆属四川省管辖)书法家协会事宜。一个边远小县如何能办成此事呢?他建议给全国的书法名家写信请求指导帮助。

之后,他便拟好书信,笔毫流转,给祖国大江南北的书法名家发出了跨越山海的“约稿信”,恳请他们给予即将成立的秀山书法家协会和全县首届书法篆刻中国画暨中小学生书法竞赛获奖作品展题辞鼓励,林散之、冯建吴等30多位书画名家亲笔题写了贺作寄回,著名书法家徐静渔还应邀前往建立了无锡书法艺专秀山辅导站,培养骨干百余名。

在书法教育方面,刘林老师特别注重农村基础教育,为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倾注了满腔热忱和真挚厚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保护农民热情,厚植书法创作的民间土壤,秀山县梅江镇等乡镇成立了一批以农民为主体的书法组织,李林老师常常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奔走于乡野间进行义务授课。

那时候少有手机,联系多有不便。让我仍记忆犹新的是,节假日有时我为写作登门求教,师母却告知说老师一早去某乡、某村上课去了。一次又一次地遇上,有点沮丧,但更多的还是感奋。

老师没有外出的时候,我看到的则是“客走旺家门”的另类盛景:或是青年“发烧友”同老师切磋书艺;或是几位农民书法爱好者带了果蔬进城感谢老师。每当这样的时候,老师就特别高兴,到了饭点,必留下“大学生”(这是刘林老师对跟他学习书法绘画年龄较大的学生的谐称)们共进午餐或晚餐,而我也往往得以跟着“蹭饭”。对送来的果蔬,他是一定会收下的,但前提是必须接受他付的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钱,师母也会巧妙得体地好言解释,最后总是能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功说服“大学生”们。

如今,刘林老师当年培养的青少年有不少已成长为栋梁之材。从秀山经典民歌《黄杨扁担》故里溶溪乡下走出来的彭洪顺,在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中斩获头等奖,于全国各地学习数年后,已把事业的平台由“小成都”搬到了“大成都”(四川省成都市),年轻人的愿景是要推动秀山书法走向全国。

受刘林老师理念的影响,秀山县书法家协会会长彭彬认为,秀山书法创作的根基和未来在基层,要坚持从娃娃抓起。这位书法家是官庄街道地友小学的老师,在担负全校15个学生的数学和体育课程的同时,还负责每周一节的书法课,那是15个年龄不等的学生每周期待的“兴趣班”。他说兴趣和爱好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他要充分尊重、顺势而为,帮助他们保持兴趣爱好。

刘林老师善待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对我们原秀山县中和中学1979届高中学生更是厚爱有加。

2019年7月,为纪念我们高中毕业40周年,海内外的同学们相互邀约来到秀山川河盖植树立碑以志纪念。我们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著名艺术理论家画家、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王仲题写了碑名,同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恳请年近九旬的刘林老师为我们书写碑文。没有想到的是,在成都安度晚年的老人家真的一丝不苟地写好了碑文邮寄给我们,全体同学感动莫名。

2019年10月28日中午,师母打来电话,平静地告诉我刘林老师已于10天前辞世,后事已从简办结。当时,我独坐书房,泪流满面。平静一会后,我写下了一首小诗,末段是:想您/想我们之间的距离/遥遥迢迢的路啊/其实/只隔着一层磨砂玻璃/这面/我把您藏在别人不能到达的心底/那面/我只想做您/不再操心的学子

斯人已逝,其志长存。如今,书法的教育、创作和研究已上升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和建设渝鄂湘黔边区中心城市战略举措中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校开设的书法课做到了师资落实、备课落实、上课落实、评价落实,书法实验学校、书法博物馆等正紧锣密鼓地筹建中。

离开家乡的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去了刘林老师生前心心念念的秀山西街。青光鉴人的石板路,明清风格的吊脚楼,家家奇葩佳卉,户户清香四溢。贤惠的家庭主妇或洒扫庭院,或洗菜做饭,或晾晒鱼虾。当年刘林老师高度赞美的“习早字”景象依旧:阳光不燥、晨风正好,家家户户可见端坐习字的男女老幼,一人一桌,或楷或草,或篆或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其内心的静气和陶然令人不由得心生钦敬和羡慕。

书法艺术已融入生活日常,成为人们每一天在精神上打开的独特方式,成为“小县大城”的助推力量。作为刘林老师的学生,我也坚信,在崭新的一方纸上重整行装再出发,文化上的绿水青山一定能够成为家乡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编辑:王婉玲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