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应急管理局:构建“六大体系” 提升“六大能力” 深化“全灾种、大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改革
作者:宋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6-17 10:48:10近年来,重庆市应急管理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系统化谋划、体系化推进、事项化落实、闭环化管理,积极改革探索,持续迭代升级,着力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全灾种、大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提升统筹调度能力。纵向健全应急管理“三级体系、五级网络”〔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体系,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网络〕,将工作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横向相关行业部门设置“全灾种、大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实现日常监管全覆盖。在“两委、四指、十二办”的统筹指挥下,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行业部门专业优势,“平时”合力推进、“战时”统一调度,形成平战结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坚持常态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市、区县、乡镇(街道)分级建立应急指挥部,设立后方、前方指挥部,运用指挥平台跨区域、跨部门响应联动,实现三级贯通、一体调度。
二是构建精准灵敏的风险防范体系,提升防范化解能力。制度化源头管控,建立高危项目立项评估、重大工程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园区厂区安全复核制度,修订全市危化品禁限控目录,严控风险增量,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智能化预报预警响应,建立“预报预警—叫应—响应—转移避险”全链条工作机制。创新“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精准靶向发布叫应。交通、危化、矿山等行业领域均实现在线动态监测。常态化隐患排查,对全市重点企业(管护单位)明确“三个责任人”(企业主要负责人、监管部门负责人、行政领导负责人)并挂牌公示,推广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两单两卡”责任制(岗位风险清单、岗位职责清单,岗位操作卡、岗位应急处置卡),创新实施安全隐患“日周月”排查等制度。用好“三张清单”,对全市自然灾害风险点、隐患点实行闭环管控。
三是构建专业集约的救援救灾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梯次构建“大融合”力量体系。市级层面新组建专业救援总队、航空救援总队、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国家消防救援局重庆机动队伍首批189人入驻,在巫山常设三峡危岩地灾应急救援一线指挥部;区县层面组建42支专业救援队伍;乡镇(街道)层面从无到有建成1031支队伍,在全国率先建设形成“乡镇(街道)先期处置、区县常态应对、市级专业攻坚、国家队重点支撑”梯度救援体系,达到全市区域内航空救援1小时、地面救援40分钟、群防员10分钟到达的快速反应能力。分层构建“大综合”预案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修订全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总体预案,分项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应急保障等5类、60个专项预案。统筹构建“大救灾”协同机制。针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在全国率先制定《重庆市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在坚持“属地为主”基础上,构建“点对点”灾后恢复重建帮扶机制。
四是构建科学完备的支撑保障体系,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在全国率先建立“以中央储备为依托、市级储备为核心、区县储备为主体、乡镇(街道)储备为基础、村(社区)储备为支撑、家庭应急储备为倡导、社会力量储备为补充”的七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事故灾害发生后,3小时调配到位。聚焦高空、深水、山区等区域救援难点,常态备勤6架直升机,陆续列装中国应急重庆号、全回转浮吊船等重型装备等高精尖设备,提升水下深潜作业能力,山区救援装备配备由单一矿山救援向全灾种复合救援转变。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全市上下游流域、临边临界区县80%以上建立了应急救援合作协议。出台《加强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工作办法》,协调军队、武警参与救援重建。
五是构建良性互动的社会共治体系,提升群防群治能力。依托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配齐基层应急管理和救援专职人员,扩充灾害应急责任人、排查网格员、灾害信息员,较2019年分别增长200%、32%、15%。新建25个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和安全体验基地。创新策划年中“最美应急人”、年终“最佳改革创新案例”两大固定评选活动,全国首创首届“5·31全民安全节”,着力打造重庆辨识度宣传品牌。在全国率先出台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和地质灾害报告奖励制度,2023年受理举报起数、发放奖金同比上升13.1%、46.4%。创新实施“保险+科技+服务”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运行模式。
六是构建整体智治的数字应急体系,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依托数字重庆一体化数据平台,建立全市应急管理数据治理平台,归集整合各类数据2200余万条,建立数据分类目录,统一数据标准,实现数据多方来源、一套标准、多跨运用。建成“会商预警”“防汛抗旱”“危岩地灾”“避险转移”“九小场所智管”“工贸安全在线”等12个“一件事”应用。统一设计总体架构、统一分解业务需求、统一分配建设任务,横向协同市级部门,纵向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贯通,辐射行政主体、市场主体、风险主体、基层队伍、社会公众5类群体,实现指挥舱、工作台、掌上通三端互动。聚焦特大城市安全运行重点领域,在城市治理中心划分6类城市安全体征指标,设置风险阈值,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形成“3+N”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架构体系(1张监测预警网、1套模型分析库、1张风险态势图、N类城市安全体征指标),开发“灾害态势研判”“洪水淹没分析”“山洪淹没分析”等7个分析模型。集成“数字应急”综合应用,搭建“自然灾害防减救”“安全生产综合智治”“应急指挥智救”等多个综合场景,初步实现城市安全“可感、可传、可知、可防、可救”。
(作者单位:重庆市应急管理局)
编辑:向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