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李立峰专栏|四川行③:三苏祠的树

作者:李立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6-18 15:41:40

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城西纱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从古至今,这里就是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三苏、致敬文学的圣地,我早已心向往之。此次四川行,很大意义上就是奔着三苏而来,只为沾沾深厚的文气,去一去身上的俗气。

自南门入三苏祠,顿时会被这里的树所震撼。苏轼曾在这个园内生活26年,除了千年黄葛、兄弟银杏,还留下了苏宅丹荔、黄荆古树等诸多关于树的故事。

undefined

第一棵是千年黄葛,被称为眉州第一树。去的时候,正值黄葛树换装,树叶已尽,只剩虬枝。这些肆意生长的枝条,弯曲,狂野,仿佛定格了风的方向,浇筑了雨的痕迹,再现梦的场景,看上去很有力量,很有野性,也很有意境。

我们的一生,看到千年古树的机会很少。人站在树下,唯有仰望和赞叹。想当年,苏轼也曾站在此树下,仰望天空,从中汲取文学的养分和生命的力量。倍感荣幸,这棵陪伴过三苏的树,也曾被我打望。

大门正对着的是两棵兄弟银杏,据说一棵代表着苏轼,另一棵代表着苏辙。前者,枝繁叶茂,绿意葱葱。后者,则为雷电所伤,只留下半截树干。但是树干周围,已经长出了十几株新苗。新绿的叶子在阳光下精神抖擞。

行走在三苏祠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池一桥,都有故事,都戴着文学的光环,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每个到三苏祠的来客,都和我怀有同一个疑问:缘何一门出了三大家?到底有什么样的秘诀?答案是家风家教。

三苏父子,文贤一家,道德文章,堪称楷模。这是源于苏家一直传承着“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园子里的一棵千年黄荆树,就是这一家风的见证。这棵黄荆树相传为苏洵手栽,细细的黄荆条就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一点,苏轼兄弟应该是深有体会。

苏家与树的渊源,远不止如此。熙宁元年,苏洵去世,33岁的苏轼回到故乡,守父丧。在离开故乡前,他在园子里种下了一棵荔枝树。与好友约定,树长成即归眉山。但世事难料,苏轼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到眉山。22年后,苏东坡为此写诗道:“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几百年后,这棵荔枝树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管理方将这棵荔枝树做成了标本,记录这段佳话。如今,这棵树也成了镇园之宝。

在我看来,苏东坡就像是一棵树。正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皇帝的秘书,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工程师,佛教徒,政治家,酒仙,厚道的法官,月夜的徘徊者,诗人……他的人生长出了许多的枝丫,每一个枝丫上面都结满了果实。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如此丰富!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从苏东坡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就是,不管人生的境遇如何,都要像苏东坡一样,永远做乐天派,在大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养分,在传统文化中耕耘精神园地,像一棵大树一样开枝散叶、呼风唤雨、顶天立地,通过文学的果实源源不断地回馈芸芸众生。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当站在眉山三苏祠里,我愈发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我分明看见一棵树,从我的头顶升起,在阳光的照拂下,直刺云霄,生机勃勃。

编辑:石俊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