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长沙镇:探索基层干部选用新路径 筑造乡村振兴“人才雁阵”
作者:钟帮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6-19 08:52:04为破解农村基层干部老龄化、低学历化和后备人才储备难、培养难、选用难等问题,重庆市开州区长沙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和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为目标,创新基层党组织选人育人用人新路径,从源头破除基层干部发展“瓶颈”,激活农村干部队伍“一池活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畅通渠道“引种子”,拓宽选人路径。以“控制总量、提升质量”为目标,全面摸底农村干部队伍现状,对村班子运行,“两委”成员的年龄学历及工作能力,后备干部储备等情况进行“把脉问诊”,编制人才需求清单目录,为2026年村支“两委”班子换届奠定坚实基础。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开源工程”,通过“村村响”广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外人士联系群常态化发布“求贤令”,发布引才信息120余次,让人才招引通知“家喻户晓”。坚持立体识人,精准选人,推行“青年自荐+党组织推荐+干部群众选荐+在外人才回流”四条渠道引才,健全外出人才常态联络机制,搭起人才回流“连心桥”,共收到报名信息65份,其中大学本科学历14人,大学专科学历33人,平均年龄30.49岁。
精准识别“选苗子”,蓄足源头活水。严把“入口关”,从年龄、学历、资历、政治素质等多维度构建选人用人标准,在65份报名信息中筛选有效报名信息58份,点对点对接相关人选参与比选。实施“亮家底、比功底、验实底”专项赛马比选行动,举办长沙镇村(社区)后备人才选拔见面会,由30名镇党委班子成员、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党员群众代表组成评分团现场不记名评分,通过“现场比拼+联评打分”方式现场赛马竞聘,双向自愿选择等环节,择优排名建立后备人才台账。按照每村2—3名范围,从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青年创业人才中选拔储备49名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员纳入后备人才库,保证村支“两委”班子随缺随补、应配尽配,有效解决人员流动带来的岗位空缺问题,确保干部队伍梯次递进、后继有人。
因才施策“搭台子”,创造人才舞台。建立个人自愿申报,村(居)意向点将,镇党委统筹调配“三方择岗”机制,优先向干部年龄偏大、结构失衡的村选派15名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梯度优化调整60岁以上村(社区)实职干部12名,实现年龄降、学历升、结构优,有力破解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困境。针对村级班子软弱涣散且本村党员队伍中无适合人选的问题,打破“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思维定式,探索机关下派、跨村任职等模式,择优下派1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镇内统筹调派干部3名,解决人才空心村问题。畅通社区工作者与网格员队伍双向融合渠道,探索建立“网格员—群团干部—实职干部”梯次进阶培养模式,对储备人选进行压担墩苗、跟踪培养,选派18名后备人才充实网格员、楼栋长等基层自治队伍,保证村(社区)基层干部使用上有梯队,选择上有空间。
多元培育“架梯子”,厚植成长沃土。训前广泛征求参训人员建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实现业务知识“精准滴灌”,邀请内行人士开展种养殖业技术、乡村旅游、基层治理等业务能力提升培训5次,培育经营农村管理型、专业技术型等人才92名。组织村干部“走出去”观摩学习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等典型经验做法,共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乡村致富能手、“土专家”等赴山东、四川等地实地参观学习考察绿色有机蔬菜、柑橘等产业培育4次65人次,在地方发展与人才成长的双向奔赴中,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按照“补齐短板、帮带共进”原则,实施岗位见习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后备干部参与村级基层党建、信访调解、征地拆迁、集体经济等重难点工作,并确定村“两委”对后备干部实行“1+1”结对帮带,推动新任基层干部在“传帮带+学思践”中加速从“新兵”向“精兵”蝶变。
编辑: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