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苇喳子,故乡的精灵
作者:徐龙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7-03 16:16:1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用其质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卷,而其中所说的雎鸠,在我的故乡,便是那藏身于芦苇荡中看似毫不起眼的苇喳子。
苇喳子,学名大苇莺,因其常于芦苇丛中活动且羽毛颜色近似芦苇的枯黄,故而被乡人形象地称为“苇喳子”。我记忆中的苇喳子叫声是“呱呱呱呱”,而非“关关关关”,或许这独特的“呱呱”声是我们当地特有的韵味吧。在我的少年时期,去走亲戚时总能听到苇喳子的欢快叫声。
故乡紧邻黄河河道,村南有一条大堤横亘,我们居于堤里,临水而居,亲戚家在堤外。越过河堤,那望不到尽头的大片芦苇荡便展现在眼前,无边无际,青翠欲滴,一条无名小河在其下悠悠流淌。每到夏季,芦苇愈发葱郁繁茂,修长的叶片交织拥挤,风过时沙沙作响。就在这悦耳的和鸣中,一只只苇喳子于芦苇深处欢快地“呱呱呱,关关关”叫个不停,从夏一直延续到初冬,不曾间断。待芦苇被收割,这些苇喳子便带着家人飞往远方。次年,当芦苇再度抽枝展叶、河水潺潺流动时,它们又从远方飞回,落满这片土地,在芦苇上跳跃欢歌,为广阔原野带来无限生机,共同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苇喳子是筑巢的能工巧匠,它们能在三五根芦苇间用软草编织出如碗般坚固又柔软的巢。麦收时节,便是它们产卵的时期。想要掏鸟蛋,得划着自制的“筏子”,那是由两个废旧柴油桶绑上空桶再铺上木板制成的,用木桨轻轻一划,便能快速进入芦苇深处。在斑驳光影中,一个个巢穴筑于芦苇上端,几枚有着褐色斑点的鸟蛋安静地躺在巢中,我总是不忍心去取,总觉得那是生命的起始,应让它们破卵而出,应让其“关关”而鸣,而非成为盘中之食。那芦苇荡中,无数鸟巢如繁星般散落,犹如我们的村庄和房屋,这里是苇喳子的领地,那些精美的鸟巢皆是它们用草叶羽毛辛苦营造而成的家,它们与这片芦苇荡和谐共存。
乡邻常吓唬我们不可吃鸟蛋,说吃了会脸上长“盖脸砂”,我深知这是为保护野生鸟类而编造的善意谎言。小时候,母亲也告诉我,苇喳子是益鸟,它们以昆虫为食,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理应加以保护,与它们和谐相处,共同维护这方自然天地。
然而,曾几何时,家乡为了发展经济,侵占了芦苇荡,填河建厂,好多私人养猪场应运而生。曾经的那片芦苇荡已不复存在,只能在养猪场间的小路、围墙处看到几丛顽强生长着的芦苇,再也听不到苇喳子那欢快的叫声。那段时间,故乡仿佛失去了明亮的色彩,变得光秃秃毫无生机与活力,到处飘荡着猪粪的臭味。
后来,政府进行了大力整顿,退厂还耕,清澈小河又漫过地面,消失多年的芦苇又神奇般生长起来。现在的故乡,河水潺潺,一片绿意盎然,芦苇叶随风沙沙作响,苇喳子又“呱呱、关关”地叫个不停,故乡又恢复了往昔林木青葱、遍地花香、满耳鸟鸣的美好景象。
每一片绿叶,每一只小鸟,每一处风光,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只有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用心守护好环境,精心保持好生态平衡,大自然的美丽才能永恒延续。
此时,故乡的芦苇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苇喳子隐藏其间,那欢快的“呱呱、关关”鸣叫在故乡的上空长久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故事。
编辑:周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