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谭德成专栏|云间人家

作者:谭德成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7-09 16:40:15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但是由于今年的雨水较多,却还是“端坐一院中,窗下有清风”的感觉。毕竟已是盛夏时节,前两天我还是从城里来到素有凉都之称的苏马荡,迎接酷暑的到来。

清晨,凉风习习,太阳才升起几丈高的时候,开始了我的早间徒步。从小区出来,信步走到一个当地人称为对门湾的地方。朝左边看,就是我们的小区,一幢幢彩楼高高低低地长在苍翠的丛林里,和山峰齐眉,与白云为伴,在一浪又一浪的松涛声中放歌飞舞。站在右边的小山头上俯瞰山谷,眼前忽然闪亮,原来是昨天傍晚踩着霞光,走过的一条集山水田林路为一体的原生态步道走廊。沿途齐腰的苞谷林、绿波织锦的水稻秧和随风摇摆的片片芦苇,顿觉万物都是自由诗,置身其地,一份浪漫与舒展随风飘荡在甜蜜的山野。特别是那一湾山溪水,波光粼粼的金色星光在脚边闪耀,就像走在金光大道上。

在阳光下的凉风里,自由又自在,时隔一年,满眼都是惊喜,满心都是欢喜。顺着一条小路漫无目的地前行,弯来弯去,走进了一个叫邓家院子的农家。

路边巧遇一位老人,后来才知道他就居住在这里。老人的眉毛已经花白,戴着一顶白色泛黄的草帽,穿一件长长的深灰色罩衣,裹满泥巴的裤脚下露出一双有些陈旧的解放鞋。他刚放下担子站在路边上,冒着汗喘着气,筐子满满地堆放着带着露珠的野草。看到我走近,老人非常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老人的质朴和善意,一份敬意油然而生,我三步并着两步来到他的面前,一阵寒暄,拉起了家常。原来这位老人,已经年过八十,是一个靠劳动锻造出的山里硬汉。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在农村挑水担草,很想试试自己的力气还在不在,于是对老人说:“这担野草有好重?我可以试试吗?”他说:“可以,只有百把斤,但要小心点。”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把扁担放在肩上憋着劲儿想努力地担起来,但是却失败了,草筐始终不离地。老人看着我的窘态,上前接过扁担,一弯腰,轻轻松松地又挑起这担野草朝着家走去,我在后面跟着,加快速度才跟得上老人的节奏。

走进他的家门口,他老伴也正从自家的苞谷林回来,一手握把镰刀,一手拄根拐棍,全身也是泥乎乎的。开口就夸他家老头儿这好那好的,放了锄把拿扫把。而老头儿,径直把挑回的野草,撒在用篱笆圈养的露天鸡棚里。他说,这些鸡长期吃干粮,如苞谷麦子,像人一样要吃点蔬菜,剩下的渣草再去肥庄稼。我暗暗赞叹道,实践出真知,经验出智慧!

老人家的门前有一棵近百年的核桃树,满树的果子正使劲生长着。我坐在树下四下打量,老人住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土夯筑的土墙房,云朵好像就飘在屋顶上似的,墙头满壁挂着去年收获的苞谷棒子。檐下的犄角旮旯,堆码着整整齐齐的杂木柴块,浓浓的乡村烟火味。在交谈中得知,老两口虽然住在山里,却很有远见,辛辛苦苦拉扯大子孙,还把他们送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三个女儿,有的开农家乐,有的经营着超市,还有的在邮电行业打工。一个儿子,忙得不得了,在当地做不锈钢门窗,做一天能收入几百块钱。说起孙子在北京上大学,本来红润的脸庞,更加焕发出幸福的光彩,笑得合不拢嘴。

正在这时,一对在山上避暑的老年夫妇,给老头儿打来电话,告诉他说,他们又上山来了,像久别的老朋友拉着家常,说起来滔滔不绝。看得出来,这老人人缘好,心地也好。后来得知,他在山里算有文化的,上过初中,当过民师,后来在山里干过土匠、石匠、木匠,在当地享有能工巧匠的声誉。

电话终于结束了。他告诉我说,这对夫妇想买鸡买蛋,要马上给他们送去。原来老人除了种庄稼,还卖点儿鸡蛋土鸡,如果需要宰杀,他也可以收拾干净了再送。我连忙告辞,不耽搁老人做生意。

离开这两位老人,离开这个院子,心上有一种莫名的涌动。住在云间的人家,真是天不老地不荒、山不老水不荒、人不老心不荒吗?

有一点,我是坚信的,那就是挂在云端上的两位老人的笑脸,一定是不可复制的,一定是我记忆中最幸福的笑脸。

编辑:向俞璇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