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丨我从山里来
作者:应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7-19 17:21:11“身上穿得几层几夹的,一看就是山里人!”
刚到孙家镇——这个地处山里的重庆市万州区西北边陲小镇工作,这句调侃的话曾让偶尔返城的我最是尴尬。
每当季节交替,回城办事或开会,自己的穿着总与长江边上城里的温度不符,以至于成了人群里的“显眼包”。
我是在城里出生、长大和成家的,在不惑之年下乡工作。从事“三农”工作的第一站是素有平坝粮仓之称的繁华大镇,五年后再调到孙家镇任职。由此,也真正过上了山里人的生活。
山里的气温是不同的。平均海拔900米、最高海拔1350米的孙家镇区,春秋宜人、夏冬分明。山城夏季的“热情”在这里荡然无存,即便是最为炎热的盛夏8月,房间里也无须长时间开启电扇或空调。若是夜幕降临,驱车或徒步佛印山、悦君山、兰草茶山,揽晧月、听松涛、寻蝉鸣,尽享凉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
冬天,寒意尽管比平坝低谷地区来得更早、去得更晚些,但却往往能偶遇瑞雪降临,一夜间山野里、田地间、树冠上铺上厚厚的一层白,如棉被、似云朵,像极了跌落凡间的天界绒毯,升华出独立世外的纯净和仙气。与特殊气温相伴相融的是清新的空气,山里人、山外人在这里都可以通过贪婪的呼吸来洗肺,充分感受负氧离子带来的提神醒脑、浸润心脾。
山里的景色是美丽的。登高,可见层峦叠嶂、满目苍翠、远山如黛;俯身,可观连绵云海、栈道飞瀑、清泉潺潺;徒步,可感深谷通幽、林深石奇、莺飞草长。轿子顶、马鬃岭、黑硐峡、奶子山等具有孙家镇地域标签的自然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人文景观就更多了,始建于三国、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巴渝地区保存距离最长的万梁古驿道横贯全镇;规模不大的孙家场镇,全徽派建筑风貌,300米长的南山水街让山里人也仿佛生活在江南水乡。从场镇步行出发,兰草茶山不得不去。两个多小时的徒步之旅,可先后游览“伴山问茶”观景台、重庆最大茶壶塑像、兰草一号广场、兰香别院民宿群、听松长廊、三桥辉映观景台、保安洞和数千亩茶山等景观景点,要说是逛了回风景区也不为过。
山里的世界也很精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的山里人,依靠自己双手创造的成果也并不比山外人差。以百年种茶传统和5000多亩高山生态茶园为根基,在引入重庆知名茶叶公司合作后,孙家镇生产的茶叶登上了中华绿茶评比金奖的榜单,全镇茶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诗仙酒、蓝莓酒、古泉酒等地产美酒远近闻名,深受山外的消费者青睐;山里人产出的茶香鸡、富硒大米、富硒鱼走出大山,走进山外远方的市场,登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近8000亩优质李、黄桃、蓝莓等小水果,1万余头生态猪、4000余头常年存栏牛羊、5万只以上优质鸡鸭鹅都是“宝贝疙瘩”,承载着山里人的付出与开拓。劳作之余,山里人传承着烹饪乡土美食的绝活儿,土鳝鱼、牛脚杆、念一碗、茶叶粑、米米儿茶……这些传统山里美食各具特色,让人食欲满满,飘逸着生活的香甜。
山里的故事不断延续。从孙家镇走出的万州籍唯一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党务活动家林铁(原名刘树德),我国篆刻书法大师、西泠印社名誉社长刘江等先辈名人,既是山里人的荣耀,也被山里人奉为为人处世的典范。
今天的山里人,不仅把林铁、刘江的事迹悉心整理,放进了乡情陈列馆、裱上了纪念墙,提上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党的理论宣讲“古道新谈”的内容,更装在心里、融进了血液。
今年7月11日中午,因连续强降雨天气影响,大河村6组村委会办公室旁一处山体出现滑坡迹象,几位当地村民不顾个人安危,逐户上门或电话提醒周边邻居关注和疏散;滑坡灾情发生后,村组干部和志愿者迅速投入抢险和转移群众等工作,有的村干部甚至家中被泥水倒灌也无暇顾及,依靠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协力,超过5万方的山体滑坡未造成一个伤亡、未发生一起房屋损毁。
如果你真正走进山里、融入山里、爱上山里,会觉得山里的歌声尤其好听。“采茶忙呀,茶叶香,山里的生活好吉祥……”茶山上萦绕的山歌早已镶进了我的耳朵里!
“我从山里来,欢迎来作客!”时至今日,每每再听到那句调侃的话语,我总会自信的这样回应。
编辑:李微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