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玉专栏|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自我的生命
——对话《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
作者:董小玉 卢松岩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7-30 20:44:30《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是著名历史学者王汎森于2024年出版的新书。王汎森是研究中国台湾明清史、近现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的专家,在中国史学界赫赫有名。不同于王汎森以往如《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等学术性较强的专著,《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不仅面向专业的史学研究者,同时也能让大众读者领略史学的魅力,为我们看待自己的生命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眼光。
读史可以扩充我们的“心量”
本书开篇,王汎森便从历史的角度为我们重新定义了人。他认为:人注定是历史的动物。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虽不能取消前一刻,却能超越前一刻。然而,即使人能够超越前一刻,但还是活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所以,在超越前一刻之前,仍然得做好了解前一刻的工作。因此,了解历史与人生、历史与现实,是一道不可能推卸的习题。王汎森借此道出历史与人的紧密联系,并从这一角度出发,辩驳了“历史全能论”和“历史无用论”这两种极端观点。“历史全能论”认为,只要熟读历史就能够具备预测未来的能力,可以借助历史的规律直接推测未来的走向。然而这种观点的拥趸者一旦发现预测失败,很快就会滑入“历史无用论”的泥淖,认为未来之事千变万化,丝毫不可捉摸,历史也因此丧失了意义。对此,王汎森提出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的观点予以驳斥。他认为:“为什么说读史可以扩充‘心量’?譬如说看到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成就,因而希望向他看齐,不以眼前的自己为满足,希望达到一个更远大的人生目标,即是以史来扩充‘心量’。譬如说借着读史不断地积贮内心中的资粮,使得思考、应事时有更多凭借,即使以史来扩充‘心量’。也就是说把人的内在世界想象成一个空间,平日就不断地开拓它、充实它,使它日渐广大,不至于心量浅陋,甚至收缩成一道扁平的细缝。”在王汎森看来,历史的作用在于扩充人类经验,这种扩充不仅使得人们在应对人生的挫折时具备自省与自救的能力,还在于对人生境界的开拓、对人类精神的满足,而这些都是历史全能论和历史无用论的观念所无法比肩的。
历史思维让我们迁移与升华
为论证历史何以是扩充心量之学,王汎森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入手,着重分析了历史与普罗大众的关系。他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历史思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历史想象能力以及对事情的认知复杂度。第二,尽可能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全景式的掌握,包括纵深的及横亘的两个层面。第三,有经验的读者不一定能准确预测未来,但学习历史至少可以帮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事件类型或演变趋势。第四,历史思维强调人们在看待一时一地之事时,同时也应具有长远的眼光,不局限于此时此地、不拘泥于繁文缛节。总而言之,历史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就是引导我们树立一种“长程且全景”的眼光
王汎森认为,历史思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为了弥补人们内在的空虚。事实上,伴随人工智能技术(AI)的发展,人类能够掌握的知识存量已经远比不上AI,此时储存知识已经不是目的,知识获取的作用在于迁移应用与升华自我,而培养历史思维的意义也在于此。历史思考的部分目的是为了发掘历史中的各种音调,并理清他们之间的层次,免得读者误认为一个时代只有一种单音或只有一种主旋律。放眼当下的青年一代,“考研热”“考公热”甚嚣尘上,事实上这与过去青年群体所面临的“计算机热”等兴起一时的择业热潮根出同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未来想象的单一,对社会想象的匮乏,由此导致就业市场一面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式的就业拥挤;而另一面,其他行业却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因此,读史使人明智的地方就在于,开阔我们对世界的想象,在学习历史中发现和接纳自身的特殊性,从而避免盲从,勇敢地去走自己的路。
“不能总从胜利者的角度去看历史,也要试着从失败者的角度出发,否则很可能会重蹈覆辙”,王汎森以曾国藩称自己的书房为“求阙斋”为例指出,要以开放的心态和眼光容纳各种状况,才可以准确判断各种趋势,唯我独尊的势头及心态只能将人引向没落。这给我们看待事物提供了更多元地审视历史的视角。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所书写,这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历史原本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因此,只有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反思,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多历史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更多的生命智慧。
在王汎森看来,读史本身即是人生充实感、满足感、欢乐感的来源。读史的目的不单单在于读了多少艰深的史书、记得多少传奇的故事,而在于阅读过程中的兴奋与满足,这是对我们生命情感的扩充。不仅如此,读史可以延展我们的生命经历。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与漫长的历史相比,个人的人生犹如沧海一粟。因此,读史可以超越当下生命的局限,从现实的桎梏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扩充我们的生命体验,发掘我们自身尚未注意到的潜力,这丰富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
编辑: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