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客户端看内蒙古④|赤峰答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

作者:杨安军 刘桂池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8-08 09:49:31

7月15日、16日,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而言,是很特别的日子。5年前的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5年来,那些殷殷嘱托久久回荡在总书记走访过的山山水水,那些谆谆教诲深深回响在赤峰大地上。

5年来,民族团结精神的薪火相传,民族团结之花的常开长盛;5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建成投用,在润物无声中传颂中华文明的壮阔历史;5年来,马鞍山林场栽植下不断延展的秧苗,筑起祖国北疆绿色万里长城;5年来,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产业日益兴旺、生活日益富裕。

5年来,赤峰将殷殷嘱托转化为实干担当,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和谐赤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盛夏时节,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宁静祥和。在村民张国利家门口,“民族团结之家”的标牌在阳光下分外耀眼。

张国利一家四世同堂,是一个由汉族、蒙古族、满族所组成的大家族。对于“民族团结之家”这份荣誉,全家人视若珍宝,并努力弘扬。

5年前的2019年7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个鸟语花香、干净敞亮“多民族之家”,与来自赤峰市的10位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5年来,赤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努力将赤峰建设成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以融和之势,凝聚“向心力”——

走进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工作人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文体活动大厅里,乌兰牧骑队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排练。

“通过举办书法班、民族技艺传承班等活动和展示少数民族服饰,不仅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让社区各族居民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借鉴、习俗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亲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介绍说。

临潢家园社区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壮族等13个民族居民,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9%。5年来,社区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促进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从空间、文化、经济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序开展,推动各民族居民不断交往交流交融。

借组织之力,同下“一盘棋”——

5年来,赤峰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形成了“赤籽同心共筑梦 石榴花开遍赤峰”“三廊三带三片区”等创建工作品牌。其中,林西县打造的“一河两岸”“金牛带”联创共建工作品牌、巴林右旗推出的“1+9+N”创建工作模式在全市推广。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赤峰市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领域各环节,着力推进“一域一品牌”创建工作模式,打造28个“城市民族工作示范社区”和“城市乌兰牧骑”工作品牌,以“2553”创建工作模式全面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有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人文赤峰:文化保护和传承全面加强

“传说中,很久很久以前恶魔、灾祸遍布人间,百姓黎民惨遭祸殃。格萨尔王降临人间,经历重重磨难,降妖除魔,为民除害,让光明和幸福永驻人间……”在赤峰博物馆二楼的格斯尔传习所,非遗传承人敖特根花声情并茂地演绎着传唱千年的英雄史诗。

5年前的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沿革,并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5年来,赤峰市站在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政治高度,推动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奋发有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走进赤峰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智能、互动、沉浸式体验更真切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在赤峰博物馆一楼日出红山展厅,新增设的文物数字墙采用“数字化+博物馆”的全新模式,采集整合馆内珍贵文物3D数据资源,参观者只需用手指轻触想了解的文物图片,该文物的360度立体化展示动画、相关信息就会跃然眼前。宋辽换装互动体验,操作简单趣味性强,深受观展游客的喜爱。“东胡王射猎”VR虚拟互动体验、“乌兰布统之战”VR虚拟体验,具有良好的体验性与互动性。

在赤峰博物馆西南方向20多公里处,一个与红山文化有关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正在实施。

今年7月,刘家梁遗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启动。刘家梁遗址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团结村,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一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

该项考古发掘工作由吉林大学、赤峰博物院及喀喇沁旗旗文物保护中心联合进行,计划发掘20个探方,距今约5500年至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生活是本次发掘的重点。刘家梁考古队将通过多学科科技手段的考古发掘,全面了解红山文化时期先民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行为习惯等。

“喀喇沁是红山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布区域,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在这里做过有关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这次属于第一次发掘,国家文物局希望我们能打开这个局面,挖掘红山文化在喀喇沁的状态,发掘它跟其他地方的红山文化有何不一样。”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考古系主任任瑞波说。

刘家梁遗址的发掘能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研究创造新条件,从而有力推动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研究,进一步理清红山文化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对了解红山文化聚落群聚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赤峰: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当时我们有10名护林员在山上作业,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后,我们非常激动地从山上跑下来,依次围拢在总书记周围,总书记主动和大家一一握手……”

2024年7月17日下午,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林场,林场副场长柴树岭面对参观人员,讲起5年前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情景,犹如讲起发生在昨日的事。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林场留下殷殷嘱托,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5年时间,这份嘱托早已成为马鞍山村干部群众爱护生态的信条。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代接着一代干,要记得守住青山就守住了未来。”柴树岭说,“从事管护林场的工作,我很自豪,也很有干劲!”

5年来,赤峰全市上下牢记嘱托、踔厉奋发,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可感可及的绿色赤峰,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共赢的发展之路。

与赤峰市南部马鞍山林场的郁郁葱葱相映成辉的是,赤峰市北部翁牛特旗绿意萌生的“草方格”。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的其白线等公路的两侧,大片的草方格随着起伏的沙丘连绵延伸向远方,如同在大地上织就的黄金甲,将沙子牢牢锁住。这正是翁牛特旗首创的防沙治沙模式——“以路治沙”。

翁牛特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全旗沙化土地面积727.4万亩,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从2003年至今,翁牛特旗先后开通16条穿沙公路,将翁牛特旗境内的科尔沁沙地切割成若干生态治理区,不仅方便治沙物资、治理措施进入沙漠腹地,也打通了沙区发展的通道。

“沙地歼灭战不是防御战,必须主动出击。今年我们将先治理35万亩‘难中之难’的地块,为如期打赢歼灭战开好头。”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乌华说,“今年5月,全长15公里的第16条穿沙公路其白线竣工通车,标志着全旗‘六横十纵’治沙网格体系正式形成。”

“穿沙公路的修建为沙区带来了人气,解决了我们发展文旅产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翁牛特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崔凤廷介绍,近年来,旗里依靠穿沙公路网,打造了覆盖全旗的300公里生态旅游大环线。

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布2023年“十大最美农村路”,翁牛特旗的乌白公路上榜。这里是距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距离最近的草原沙漠旅游观光区,91公里的乌白公路将十余个景区、景点串联成线。震撼的稻草网格像一张巨网,牢牢地锁住流动的沙丘,过往的游客无不驻足感叹。

随着一条条穿沙公路的通车,让沙区群众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加入治沙大军干劲十足。2023年,翁牛特旗积极创新防沙治沙机制,在全区率先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通过有偿劳动让农牧民全面参与沙地治理,构建起全民参与防沙治沙新格局,实现治沙增收双赢。

以路治沙,依路致富。条条穿沙公路的开通,不仅加速推进沙地综合治理,串联起绿色廊道,也为沙区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幸福赤峰:“钱袋子”越来越鼓,城乡越来越美

2022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当赵会杰代表发言时,总书记认出了她。

“2018年,在这里我邀请您到我们家乡看看,没想到2019年您真的来了。”赵会杰代表按捺不住心中的感动。

2019年7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时,来到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家的小院里,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围坐在一起,问变化、话成就、谈发展,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也在其中。

习近平高兴地对赵会杰说,你的邀请我一直记在心上,今天我履约而来,就是要实地看看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5年过去了,如今的小庙子村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方式,村民的收入节节攀升,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创造幸福生活,既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也要让城乡越来越美。

5年来,赤峰市一直把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当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来打,从居民最迫切希望的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入手,大力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按照《赤峰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赤峰市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促进了村容整洁,还让统筹城乡、利民惠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村牧区电网全覆盖;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全部达标;公路达到2.4万公里,县与县、乡与乡、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全部达到100%通硬化路;行政村光纤宽带100%通达,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基本建成……

看得见的是美景,看不见的是治理。作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市,赤峰市谋创新、强自治、夯基础,用网格小平安汇聚市域大平安。网格员帮办、代办服务,让各族群众的操心事不出家门就得到解决。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有让村民“身有所栖”的粉墙黛瓦,更要构筑起村民“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如今,穿行在城乡街道,一面面文化墙,一张张宣传牌,成了传播文明的窗口。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让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道德讲堂、乡规民约、选树典型……农村牧区奏响了乡风文明的最强音。

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串点成片,不断向全域拓展,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人文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undefinedd988b4b874e30746b92888b1e47774a.png 

编辑:刘桂池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