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杜春成专栏|家乡的公路

作者:杜春成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8-26 17:33:14

在重庆市渝北区华蓥山山脉,有一个叫大湾镇的地方。她位于四川省的邻水县、重庆市的渝北区和长寿区交界处,人们称其为“三县鸡鸣之地”,属于典型的山区。

过去,人们外出,无论是走水路,还是旱路,全靠一双脚,翻山越岭,花费四五个小时,才能坐上船或者乘上车。

20世纪70年代,最让人苦闷的是交公粮,挑着50多公斤的粮食,早出晚归,走40多里山路。当时,人们只希望有一条公路,在家门口交公粮,减轻肩挑背磨的痛苦。

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修第一条公路。那时候修路,没有机械,全靠人工,一个冬天下来,路面毛坯都没有修好。于是,人们喊着“奋战三个冬,修出一条路”的口号,3年下来,人们用肩挑,用手打,凭着一腔热血和汗水,修出第一条公路,连接上210国道。通车那天,男女老幼喜笑颜开,敲锣打鼓,庆祝公路通车。从此,人们结束肩挑公粮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的一条公路,满足不了人们致富的需求,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家乡的人们在思考,家乡的人们在求变。

要致富,先修路。人们又开始谋划修新的公路,要打通新的出口,寻找致富的路子。

于是,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镇人民总动员,男女老幼齐上阵,用两年时间,修通大高公路和黄金路。大高公路把家乡的两个乡场连接起来,乐坏了商贩,畅销了农产品。黄金路,打通了到长寿县(现长寿区)的出口。

家乡的致富路上,又多了一条路。作为公路建设者,我当时写了一篇通讯《双手铺成黄金路》,上了报纸和电台。

社会在前进,家乡的公路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2004年,渝邻高速公路通车,贯穿家乡全境。人们进城,从过去的两小时,缩短到40分钟。家乡人的朴实和勤劳,通过公路,快速走向世界。改革发展的春风,通过公路,及时吹拂到家乡。

家乡的公路,越来越畅通。现在,每个村,每个院落都通路了,许多公路交织在一起,成为公路网。政府出钱,硬化了公路。人们把硬化的公路,取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叫做“小康路”。

家乡的公路,改变着乡村。从致富到小康,人们一步一步地走来,那红砖砌墙,琉璃瓦盖顶,一栋栋矗立在公路边的小别墅,是最好的见证。过去,人们向往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今天,人们享受着 “小车停屋前,网络进家门”的小康生活。

家乡的公路,富裕了乡村。在小康路上,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奔跑在路上。观光农业、电商农业、传统农业交相辉映,绘制出家乡变化的蓝图。

现在,走在家乡的公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公路宽敞干净,一片片绿地沁人心脾,一汪汪湖水清澈透明……环境美丽幽雅,人们怡然自乐,处处体现着家乡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

家乡的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土路到硬化路,每一条公路的变化,在人们心中,打上抹不掉的烙印。那是改革的春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人们的勤劳换来的。

家乡的公路,是人们建设小康生活的见证,是时代变迁的里程碑。

编辑:郑友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