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张发国的最后一笔账
作者:王雪 吴曼祯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8-27 15:01:15翻开有些破旧的笔记本,记录的最后一页,只有简单四行字——
“2024年8月13日秋月梨销售:张述典,20斤,160元;陈恢江,37.5斤,300元;简包装,8箱,544元。”
共计1004元,这笔账不多,但笔记本的主人,时任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南溪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发国很高兴。
秋月梨是南溪村今年刚发展的集体经济产业,当下正是大量上市的季节,将梨推广销售出去,是张发国最近一段时间最忙的事。
眼看梨越卖越好,张发国却倒下了。
8月18日上午10时,今年51岁的张发国,生命永远定格在乡村振兴一线。
没卖完的梨
站在南溪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远眺,绵延的大山裹挟着广袤的平地,各式农舍四散在成片的稻田间,很美。
但看上去很美的地方,发展得却很慢。
庙宇镇是巫山县万亩粮仓之地,盛产优质大米。南溪村也占地利,1700余亩耕地中水稻种植面积达780亩。“但村子没啥产业,青壮年外出务工日益增多,本是粮仓之地的南溪村越来越缺乏劳动力,以至发展滞后。”巫山县委宣传部派驻南溪村第一书记易洪刚说。
2017年,土生土长的村民张发国任南溪村党支部书记。南溪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张发国一直在苦苦寻找。
这些年,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张发国带着村干部想了很多办法。他们先是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引进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万多元;而后把村里50余亩闲置的水稻田流转给乡村振兴集团,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多元;后来利用闲置土地引进烟薯种植项目,不承想以失败告终,今年又因地制宜种植黄豆……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关键途径,是张发国心中最重要的大事。找不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突破口,让他忧心不已。
“他总是对我说,为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想方设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南溪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恢虎含泪说道,“他工资卡里仅有的4000元都垫付在务工群众的工钱里了。”
“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和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一起琢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点子。”易洪刚回忆。
转机出现在今年初。
与南溪村邻近的庙宇镇长梁村在大力发展秋月梨产业的同时,也琢磨着壮大水稻产业。张发国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和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商讨后,和长梁村、永安村、庙宇村3个水田最多的邻近村商量着共建农产品加工厂,联合发展村集体经济。
6月,由4个村联合创办的巫山庙宇镇金稻粮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8月8日,随着800亩秋月梨上市,公司正式营业。
公司秋月梨的产量预计在2.5万公斤左右,为打开秋月梨的销路,尽可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除了线上销售,4个村也没有放弃线下售卖。大家一致决定,卖梨期间,每村都出一人牵头销售,张发国就是其中之一,负责到巫山县城摩天岭小区售卖。
秋月梨香甜可口,细嫩化渣,较受欢迎,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打算卖完梨就收割稻谷卖大米,大干一场。
张发国深知自己村里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这次发展的村集体经济主要是“借别人的鸡生自己的蛋”,所以自己能有多大劲儿就出多大力。也就是从8月8日开始,他开始了每天凌晨四五点出门卖梨、晚上九十点才忙完回家的行程。这段时间,张发国不是在卖梨,就是在卖梨的路上。
倒下前,张发国打了三通电话,第一通是打给长梁村党支部书记许生的。
“又是商量卖梨的事情。”许生说,张发国因为要调解村民矛盾,跟他招呼第二天不能到摩天岭卖梨了。
第二通电话是打给永安村党支部书记张述典的,打了两次。
“第一次,他告诉我第二天不能到摩天岭卖梨了,他协调让南溪村的会计去。第二次,他说会计的车坏了,不方便去,等忙完他就亲自去。”
张发国最终没能卖完秋月梨,离世时,他的指甲缝里沾满了梨浆。
梨不等人,800亩越发成熟的秋月梨等着采摘送往市场。那坚实的果筐,终将装完数万斤香甜的梨,却永远装不下一颗一心为村民谋发展的心。
没吃完的药
“我最近有点晕,可能是中暑了。”
“那你注意点,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
“现在正是卖梨子的旺季,不能耽搁,等我忙完就去。”
这是8月以来,张发国生前与同事、家人最多的对话。
8月15日,身体实在扛不住了,张发国抽空去医院做了脑部CT检查,结果显示有轻微的血栓,医生嘱咐他要注意休息。心里牵挂着卖梨的事,张发国在医院买了些药就匆匆回村了。
8月17日上午9时许,张发国的母亲丁时秀发现儿子没去上班。
“按照平常,这个点他早就在村里忙工作了,今儿怎么还没开门?车也还在门口。”察觉异常,丁时秀连喊几声,得不到回应的她透过窗户往里看,只见儿子四肢僵直,斜横在床上,没了反应。
“快来啊!发国不行了!”丁时秀哭喊道。
村民从四面八方飞奔而来,破门、砸窗、送往医院、抢救……遗憾的是,张发国的心跳还是于18日上午10时停止了跳动,那一大袋才开始吃的药,还安然摆在卧室里。
没吃完的药,没忙完的事业。
在南溪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摆着一份文件,是2024年巫山县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全县26个乡镇(街道)340个村(社区)开展的第二季度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南溪村排在第160位,综合得分94.10分。
排名不算靠前,得分也不算高,但要整改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村民饮水问题,一个是道路交通问题。
事实上,张发国一直为村子的发展奔忙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重要环节,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还能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坚实的基础。
过去,南溪村水资源匮乏,极大地限制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如今,全村27口水塘通淤储水;过去,南溪村的路既狭窄又崎岖,村民出行、产品流通十分不便,而今,村里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道路交通得到极大改善。但张发国深知村民还有更美好的期待,离世前还心心念念着南溪村的道路扩建问题和饮水灌溉问题,多次就此跟陈恢虎探讨方案,“想尽办法满足大家的期待”。
南溪村经济底子薄弱,要带领2300余名村民致富,谈何容易。张发国意识到,村子要发展,必须注入有头脑有想法的年轻血液。
2021年,张发国向庙宇镇党委、政府请示后,几次电话深谈和邀请,将大学刚毕业的龚文踩作为本土人才引回了南溪村。龚文踩虽生在南溪村、长在南溪村,但并不懂农村工作如何开展,为让龚文踩扎根南溪村,无论是调解矛盾纠纷,还是开展其他各项工作,张发国都会带着龚文踩,让他快速学习成长。
3年过去,当初对农村工作一窍不通的龚文踩,已能独当一面,成为南溪村的综合治理专职干部。“最近两个月,他一直谋划着推举我去学习操作无人机、驾驶耕作机等农业技能,以服务村子的产业发展。”龚文踩说。
没说完的话
每天晚上10时多,张发国会和分隔两地的妻子何艳互通电话或微信联系。
张发国上有患病的八旬父母,下有待业的闺女和正在上学的儿子,家庭经济负担十分重,仅靠务农和工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生计。为让丈夫安心工作,2019年起,夫妻俩开始分隔两地,何艳在重庆主城进厂务工,以补贴家用。
张发国此生最后一通电话,就是打给何艳的,但那天工作太累的何艳并没有接到。
“我真后悔啊。”这份钻心的遗憾,让何艳悲痛欲绝。
那天,张发国想跟妻子说些什么呢?
一定有村子的大凡小事。
张发国的父亲张家伦,曾在南溪村当了38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发国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张家伦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心的工作,不然就‘搁不平’!”
8年来,张发国一直牢记父亲的话,心里始终记挂着村民的冷暖安危,村里的大事小事、家长里短,都了如指掌。
或许有工作的酸甜苦辣。
南溪村的事,再小的事对张发国来说都是天大的事,他的悲喜,大多与南溪村相关。
今年4月,村民吴世春被查出患肺癌,妻子又身有残疾,家庭难以为继,这让张发国十分忧心,他四处奔波为吴世春家办理低保的申请手续。
5组到6组、7组的机耕道扩建涉及20户村民,因为修路存在不少矛盾纠纷,这让张发国揪心不已。这些年,张发国反复调解,最近终于让问题基本得到化解。
村民龚文清家十分困难,但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种植了大片水稻增加收入。4年来,张发国时常探望龚文清一家,并帮忙销售大米数千公斤。眼下水稻即将丰收,龚文清又请求张发国帮忙销售,张发国十分欣慰……
或许有生活的向往。
这些年,忙于村民的事,张发国和家人聚少离多。即便一家人好不容易聚齐,张发国也总是大清早就出门奔波,天黑才回家。
“我们很理解他,一直很支持他的工作。”儿子张杰、女儿张雪莲哽咽道。
张发国有个心愿,待到儿女成家立业时,他能闲下来,帮儿女带孩子,一家人好好在一起。
那一天,张发国等不到了。
“你怎么舍得撇下南溪村,撇下我们啊。”何艳痛哭道。
惊闻张发国离世的消息,村民都很悲痛。
“张书记在我心中是位能干、肯干的好书记。村民事多,常常在微信群发些为难之事,张书记看到后都会尽力排忧解难。”
“细数张伯伯的一生,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党员,他的心到底有多大,装得下群众,装得下亲情邻里。”
“南溪村的好支书,基层的好干部!张书记用生命诠释责任和担当,生命虽短,但他拓宽了生命的厚度,可泣可敬。”
……
张发国走后的第三天,吴世春一个人来到张发国的墓前深鞠三躬:“张书记,你是位好书记,我打心底感激你。”
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