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安专栏|小平同志,我们大家衷心热爱的伟人(上)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8-28 08:51:51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开篇就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就会深深怀念起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同志。
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行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财富,就是以他为主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邓小平是与中国现代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同步的人。他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
毛主席评价邓小平,无论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都是一把好手。他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高超领导艺术,领导我们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邓小平同志以一生的实践证明,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也是一位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与党和国家前进的步伐同步走了大半辈子的邓小平,“就是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斗争中产生的伟人,是我们大家衷心热爱的伟人”。
党和国家走过的每一步,都有他的脚印。邓小平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功勋彪炳史册、永励后人。
二
120年前,邓小平出生在四川东部的广安县(今四川省广安市),原名邓先圣。5岁入私塾的当天,先生认为这个名字对孔老夫子有些不恭,遂作主改为希贤。
1920年9月,圆圆的脸庞,蓄着背梳长发,刚满16岁的邓希贤,离开家乡,过洋留法。他说,我们感到中国衰弱,希望它强大起来;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到西方去求学。
不久,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也即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踏上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道路。
1926年,离法赴苏,他先后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自己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接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
言至,必行也,行必果。纵观小平同志的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是信念坚定,最深厚的情感寄托是热爱人民,最重要的思想特点是实事求是,最鲜明的领导风范是开拓创新,最恢宏的革命气度是战略思维,最光辉的人格魅力是坦荡无私。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历史,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
也是在这期间,他学会了打桥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一大脑智力运动的爱好,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三
第一次出现邓小平的名字,在1927年。
这年初春,受党的指派,邓小平回国。辗转宁夏、西安,6月底7月初,经郑州到了武汉。
在武汉,为了适应白色恐怖下秘密工作的需要,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小平”。从此邓小平这三个字伴随他的一生,用了一辈子。
8月7日,他参加著名的八七会议。就是在那次会议上,邓小平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关于军事问题的一席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当年邓小平担任会议记录。现在得以保存下来的八七会议上的报告和发言记录,都出自他手。
50多年后的1980年7月,邓小平到武汉视察,特地参观了八七会议会址。故地重游,近八旬老人的记忆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连细节都记得真真切切。
——为保证会议绝对安全,会议代表有二十多人,分三天三批由党内交通员带进去的。办事情的少数人去得最早,走得最晚。中央负责人最后进,最早走。八七会议会址与餐厅相隔,两处均有后门相通,会议代表全部从后门进入。
——李维汉是秘书长。我是第一批,记不清和谁一起进来。我在这里待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我是最后走的,走得最晚。八七会议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当时甚至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我是一个晚上带着行李进去的,我们进去就睡地铺。
——当时都是年轻人。毛泽东34岁,瞿秋白29岁,李维汉31岁,任弼时23岁,我23岁,陆定一那时比我小两岁。
这次会议后,邓小平随党中央机关一同秘密迁往上海。不久,23岁的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再以后是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成立红七军、红八军,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回顾革命生涯时,邓小平曾由衷感慨:我是一个军人,真正的专业是打仗。我25岁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了红七军。从那时开始干军事这一行,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
四
1931年6月,邓小平接到通知去中央苏区,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有关工作。先后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县委书记和会昌中心县委,也称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
在这段时间,不满30岁的邓小平经历了他一生中“三起三落”的第一次落和起。在省委宣传部长任上,一下被贬到苏区宁都县一个村里去参加开荒劳动。
不久得以从十分困难的处境摆脱出来的邓小平,安排在红军总政治部下属的宣传部当干事,具体负责主编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
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的《红星》,开始是一张毛边纸铅印的四开四版。由于战事紧张,后改为三十二开本。
1925年前后就在法国巴黎担任油印传单,办过《赤光》刊物的“油印博士”,后又在中央苏区办过《瑞金红旗》刊物的邓小平,重操旧业,从策划、组稿、编辑、印刷到发行,轻车熟路,很快便把这张红色报纸办得红红火火。不仅扩大为八版,到1933年10月,还增办了《红星》副刊。
甫一上任,邓小平就约请毛泽东以“子任”的笔名,为第二期《红军故事》专栏写了一篇题为《吉安的占领》的文章。
长征前后,党中央在中央苏区办的其他报刊都已停办,《红星》报是跟随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一起行动的唯一报刊。一台油印机、几盒油墨、几筒蜡纸、几块钢板、几支铁笔和一些毛边纸,一个挑子两只铁皮箱子里面装着的,是办报的这些全部设备。
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红星》报,作为战时红军的“政治指导员”,是“这胜利的革命战争中一支有力喇叭,现在我们火线上时刻地盼望着红星的速来,无论在行军驻军总听得着我们战士热闹的读报声”。
1935年,邓小平参加遵义会议,并担任会议记录工作。晚年时他告诉女儿毛毛,遵义会议时,他和毛主席住在一起。遵义会议后,他和毛主席、张闻天一起长征。那时候白天行军,疲劳得很,晚上到一个地方,赶快找个地方睡觉。一路都走在一起,住在一起。
从1931年8月到中央苏区,到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随中央红军长征,邓小平在这里工作、战斗、生活了三年零两个月。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一年。几十年后,当女儿毛毛问邓小平长征中做了些什么,他只说了三个字:跟着走。
编辑:石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