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郝安专栏|小平同志,我们大家衷心热爱的伟人(下)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8-30 07:54:12

1952年8月7日,邓小平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毛主席指定,凡政府方面要经中央批准的事件,请小平多管一些。

7月下旬,邓小平带着全家坐飞机离开重庆飞往北京。女儿邓楠想到在重庆别人都叫爸爸首长,便好奇地问到北京后是什么长?邓小平回答,脚掌。

在1956年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此前的9月13日,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八大主席团名单、秘书处名单和确定八大大会发言。毛主席主持会议,在邓小平说明大会秘书处名单时,毛主席提议,秘书长我看是邓小平吧!邓小平说,不要秘书长。

毛主席边说“不要秘书长怎么行呀”边问大家“要不要秘书长”,会场的人齐声说“要”。毛主席风趣地说,干了这么多年的秘书长,现在又不想当了。那么,还是邓小平。全场一片融洽和谐的笑声。

毛主席顺势对邓小平作了一番评价: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是比较起来,他比较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他说他不行,我看行。顺不顺要看大家的舆论如何,我观察是比较顺的。不满意他的人也会有的,像有人不满意我一样。但大体说来,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说他有点诚惶诚恐,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

毛主席对邓小平有过几次比较集中的评价,这是其中的一次,赞誉和倚重之词溢于言表。对于邓小平,周恩来总理当年也有一个很到位的评价:举重若轻。伟人就是伟人,目光如炬,一语中的。

1956年在忙碌中过去了。向来举重若轻的邓小平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也非常有规律。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散步,几点干什么都非常有规律。工作也非常有规律,而且劳逸结合,该工作的时候集中精力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

女儿邓榕说,50年代,老爷子坐在办公桌前办公,特别认真,特别专注。我们在他的屋里跑来跑去,在桌子底下爬来爬去,躲在桌子底下过家家,都影响不到他。

从百色起义到浴血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挥师西南,由南到北,千里万里。邓小平半生戎马,一生奋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

邓小平独特的革命经历、举重若轻的行事风格、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以及他善抓机遇的决断能力,是那样亲切感人,又那样令人肃然起敬。面对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他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面对新中国建设的艰难局面,他励精图治、百折不挠;面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他信念执着、从不消沉;面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他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

在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也有两大遗憾,让邓公自己和所有热爱他的人难以释怀,唏嘘不已。

指挥进军西藏,这是邓小平几十年戎马生涯中又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篇章。

和平解放西藏大进军,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进藏部队广大指战员在进军途中,不仅要面对一山有四季、一日有四季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同饥饿等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作斗争。

根据毛主席“不吃地方”的指示精神,邓小平提出“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进军西藏的胜利,不仅标志着解放战争的结束,也使祖国大陆实现了完全统一;不仅标志着西藏有边无防的历史终结,而且使西藏人民近百年受外敌欺凌和奴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邓小平对西藏怀有特殊的感情,却没有机会到西藏的土地上去看一看。为此,他引以为终生一大憾事。

1992年1月21日,88岁的邓公到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观游览。在布达拉宫前,素来不爱照相的他破例招呼家人、亲属及陪同人员一一合影留念。说,全国我就这个地方没去过。看来是去不成了,照个相留个纪念。

还有一个遗憾就是,老人曾说要活到1997年,到香港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哪怕坐着轮椅也要去。他是言之切切、思之切切、念之切切啊!他活到了1997年,却没有等到这一月这一日,走时距离香港回归仅仅只剩下百余天。

天道不公、天力难回,天大的遗憾啊!

十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1969年萧瑟的一个秋日,邓小平连同他的夫人卓琳,还有他的继母,从北京的红墙内落难到江西,被安排住在一座孤楼小院,每天要到新建县一个拖拉机修造厂去劳动。

这个地方在南昌西南方向10多公里,叫望城岗。起先,他被分配在修理车间,主要从事拖拉机零部件的修理。那个活轻,但很脏,整天要跟柴油汽油打交道。干了三个月后,工友们就为邓小平搞了一台钳桌,安排他做劳动量较小的钳工,锉螺丝和拖拉机的挂钩。不想几天下来,老师傅伸出大拇指:想不到,你这活够四级水平。

其实,钳工是他16岁刚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雷诺汽车厂学的那个工种。时隔半个多世纪,恍兮,惚兮,历史竟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

在江西一隅,邓小平读书、劳动、思考,艰难而又平静地度日。他是四川口音,一进工厂门就是同志们好,每天下班的时候是同志们明天见。三年多,天天如此,都是这样子。

南昌的夏天很闷热,年逾六旬久居北方的邓小平很不习惯,但每天都坚持去上工,衣裤常常被汗水浸透。卓琳劝他干一会儿坐下来休息一下。他说,不是不坐,一坐下来,我就站不起来了。

原来从将军楼到拖拉机厂要绕一个大弯,而且要走公路。工厂照顾小平年迈,就在后墙新开了个小门,这样小平夫妇就可以抄近路上班。后来,这条小路被人们称为小平小道。当时决定开门的人绝对没有想到,这一举措竟为我们留下一件重要文物。

邓小平夫妇被规定平时不得随便外出,不得与外人接触,也不能同过去的熟人有往来。家里所有的事都得自己干,于是65岁的邓小平就成了唯一的壮劳力,劈柴烧火之类的粗活就落在他的身上。他可是指挥过淮海战役的统帅啊,当年巨手一挥收敌65万,接着又挥师过江,再收半壁河山。现在,他这双手只能在烟熏火燎的煤炉旁劈柴,只能弯下腰去到鸡窝里去收那只还微微发热的鸡蛋,只能到菜地里去泼一瓢大粪。

“新的生活总会习惯的。”由于活动量增加、劳动量增加,邓小平一改刚来时的瘦削和憔悴,心情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好,人也胖了一些,精神好了许多。从1970年1月1日起,居然还改掉了多年的老习惯,睡觉不用吃安眠药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戎马奔波一生的邓小平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黄昏落日之前,都要围着将军楼散步。看他敦实的身影围着小楼,一步一步,一圈一圈地走着,走得很快,却很从容。他就这样走着,沉默地走着,一边走着,一边思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着,楼前楼后的草坪,竟让他踩出一道浅痕。

整整三年,小平种他的菜,喂他的鸡,在乡间小路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在这条小路上来来回回地思索。就像毛主席当年设计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道路一样,他也在构思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思想种子的发芽破土,是在十年后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发出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喊:“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当年就说过,我到江西来了,但我还会出来工作的,我还能为党工作十年。后来也曾说,我能在被打倒后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来,没有什么秘诀,因为我是共产主义者,乐观,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1973年2月,邓小平一家从江西回到阔别三年多的北京。3月29日晚,到中南海见毛主席。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努力工作,保护身体。并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回答了两个字:等待。

十二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正是在邓小平的倡导和支持下,改革大潮汇聚成时代洪流,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邓小平自己说过,他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泽东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他还说,马克思有他那个时代的语言,我们有我们时代的语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新时代总有新语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新语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山一程,水一程,在火热盛夏,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在接续奋斗中掀开新的一页,人们再一次感知到新时代实践新篇、奋斗新篇的磅礴激荡之力。

伟大人物的诞辰纪念,连接着伟大事业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邓小平始终在人民中间,也始终在人民心间。他的伟大历史功勋,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崇高革命风范,我们永远敬仰。

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坚持守正创新,不忘老祖宗,始终走正道、善于创新路,让理论之树常青、事业之树常青,不断以新的作为、新的成就告慰老一辈革命家。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哲人其萎,功业长存。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编辑:石俊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