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看重庆|谢家湾学校让孩子们身体动起来 情绪好起来
作者:周思宇 伍鲲鹏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发布时间:2024-09-02 14:09:47◇孩子们明显发现运动后自己变得更快乐了,也因此更喜爱上体育课
◇这里的孩子们长得高、长得壮,平均身高超过区域平均水平5厘米,肥胖率低于区域平均水平11.81个百分点,“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少
◇谢家湾学校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会运动、乐运动、爱运动,帮助孩子们在日常化的体育运动中找到快乐、得到成长,身体更健康、心态更积极
重庆谢家湾学校为青少年抑郁开出的运动处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接受和认可。
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我国3万多名10至16岁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
而在谢家湾学校,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不足1%。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多发的当下,谢家湾学校依托每天一节体育课、课后70余个体育社团、每学年开展四大球类联赛等丰富的日常体育活动,关照孩子心理健康,孩子不仅由此磨炼出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学业成绩也始终在重庆名列前茅。在谢家湾,平均每个学生每天参与体育运动的总时长超过120分钟。
“体育运动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说,学校着力以体强心,帮助每一个孩子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快乐、得到成长,身体更健康、心态更积极。
身动 气壮 情畅 心平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在球场上挥洒汗水,仿佛把烦恼都抛开了。”谢家湾学校八年级学生李源说,在体育运动中自己不仅收获了快乐,遭遇挫折时也比以前更为坚强:“今年的一场排球比赛中,我们班打得格外艰难,虽然最后一局还是输了,但过程中的逆风翻盘非常鼓舞人心,只要拼搏过就不遗憾。”
李源的班主任马威有时也和学生们一起打球。马威告诉记者,过去的李源不像如今这样性格坚韧。初一时,李源一度找不到学习目标,有时考试受挫很受打击。后来进入篮球社团,李源在比赛中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和乐观心态,心理越来越成熟,也成为班级管理的小助手。
马威表示,初中阶段的孩子往往会经历“14岁现象”——这时他们情绪丰富、较为敏感,在亲子关系和人际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处理不当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与其反复说教,不如拉上他们去户外运动,锻炼学生心性。”
从这个意义上,马威并不觉得输掉那场排球比赛是坏事,反而把它当作孩子们交流的契机:“运动中孩子们会把心里话表达出来,尤其是获得胜利、遭受挫折后。在开放的户外环境中,老师也相对更容易和学生做朋友,帮助孩子解决心事、化解矛盾。”
不只是性格变得坚韧。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也让谢家湾学校的不少学生自信开朗。毕业生张冬涵就是受益者之一。
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张冬涵一直被认为与运动无缘。“他刚开始打球时又瘦又小,不爱说话,躲在角落里看起来非常孤单。我注意到他对篮球的喜爱和热情,让他加入了球队。”体育教师犹俊峰说。
犹俊峰介绍,张冬涵进入校篮球队后训练刻苦勤奋,很快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球技,并在五年级时当上球队队长,带领队友夺得区篮球比赛冠军。
作为教练,犹俊峰对张冬涵性格和精神面貌的变化感慨不已:“训练和比赛中,他不再沉默寡言,主动与队友、教练、裁判和对手沟通交流,在球队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自信。”
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纾解青少年抑郁情绪,体育运动的价值不可忽视。
秉持这一教育理念的刘希娅解释说,体育运动能增进同伴互动,调节情绪状态,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提升自我控制力和执行力,在不断挑战和超越中更深刻地了解自我潜能,从而更全面、积极地认识自我,对个性塑造及未来成长带来深远影响。
体育活动带来的情绪变化清晰可见。该校体育学科组副主任谢国锐介绍,在他们开发的“运动与情绪”等融合课程上,孩子能够直观感受到运动对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
谢国锐举例说,体育教师会在运动场贴上由浅到深的彩色贴条,于课程之初让学生根据心情状态站队,心情越好所站区域颜色越深,课程结束前再排列一次。“往往一开始每个颜色区域人数相差无几,但运动后站在深色区的人会更多。孩子们明显发现,运动后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因此更加喜爱上体育课。”谢国锐说。
走上操场就是心病良方
把体育运动作为关照每一个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载体——谢家湾学校着力推动体育活动成为每个孩子触手可及的日常,让孩子走上操场、爱上操场。
一个普通的上学日下午四点半,记者步入谢家湾学校,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热火朝天的运动画面:教学楼间的方桌上,二年级的孩子正和五年级的孩子于棋盘上捉对厮杀;不远处的田径场上,数十名学生练习棒球投球和击打,球棒击球的声音不时响起;楼前小广场旁十余名孩子在拉空竹,空竹飞上天空的刹那激起一片欢呼……
从排球到棒球,从篮球到足球,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校园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体育在谢家湾学校已经成为日常教育的重要部分。
一些相对小众的体育项目,也能在这里找到练习的场地。
教学楼间的击剑场地上,七年级学生李沐阳正在练习击剑。“我最喜欢的运动员是江旻憓,我想像她一样成为优秀的击剑选手。”李沐阳说。
每学年,谢家湾学校的孩子都能以走班形式自主选择一项体育社团,社团活动在每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主,涵盖跳绳、网球、羽毛球等普通体育社团,机器人、航模、国际象棋等智力运动社团,拉丁舞、啦啦操等艺术体育社团,数量共计70余个。
三年级的排球联赛、四年级的棒球联赛、五年级有篮球联赛、六年级有足球联赛……对谢家湾学校的孩子而言,全年都是运动季。
开展体育活动离不开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谢家湾学校配齐配足体育场馆和设施设备,共有58名涵盖武术、篮球、田径等专业的体育教师。他们每周常态化开展身体素质训练,进行学科教学研讨和交流,在保障学校体育课高质量进行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体育教学水平,为孩子提供精细化运动指导。
谢家湾学校五年级数学教师、班主任郭旗说,体育老师会和各班班主任保持良好沟通,关心学生的近期学习状态。“如果学习比较紧张,就设计一些有趣的体育比赛,充分缓解压力;如果较为轻松,就设置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加强孩子身体素质。”
在谢家湾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强化体育是鲜明的改革内容之一。多位教师告诉记者,谢家湾学校要培养的是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学习好的“六好学生”。
瞄准“六好学生”的方向,谢家湾学校的孩子们长得高、长得壮,平均身高超过区域平均水平5厘米,肥胖率低于区域平均水平11.81个百分点,“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少。
“一克的预防,大于一吨的治疗”
让孩子走上操场的前提,是要让孩子爱上操场。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这与体育运动的评价导向密切相关,如果体育课变成强制参加体测或反复训练单一技能,自然变得无聊无趣。”刘希娅说。
为了提高体育课在学生中的受欢迎度,谢家湾学校一方面加力给体育课提质。
“为了更为科学地开展体育课程,也为了孩子有更多时间走出教室,学校设置‘5+1’体育课程。即每个班级每周5节体育课、1节班级特色体育运动,每节体育课60分钟。”该校体育学科组主任丁伟健说。
丁伟健介绍,学校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小梅花体育丛书》《小学体育教学建议》,书中不但有跑、跳、投等运动技能学习,还融合积极情绪、保护视力、合理膳食等内容。“这不但能确保每节课都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而且有效提升了体育课的质量,让孩子在每周6小时的体育课内,充分感受到运动的快乐、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
谢家湾学校还通过研发自编操、五子棋游戏、(模仿)动物运动会等50余个综合性体育专题活动,加强体育与艺术、科学等其他学科的融合,让孩子既锻炼身体,又能提升知识视野、艺术审美、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发挥运动的价值,让孩子爱上体育、爱上运动。
另一方面,谢家湾学校探索体育与心理日常融合的方式,注意在体育课中融入心理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心理情绪知识的兴趣。
“一克的预防,大于一吨的治疗。”谢家湾学校“情绪生活”课程教师罗亚表示,教师会在课堂教授应对心理困扰的方法,在体育运动中及时疏导孩子情绪,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舒展,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发展、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要让孩子们心理更加健康,拥有更多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脑科学、生理学等角度看,这也会对提高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大有裨益,这就是体教融合的真正意义。”刘希娅说。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郭立亚表示,体育是最综合的学科之一,体育不仅能提升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还能让孩子们在运动中享受幸福和快乐、在团体比赛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特别是体育竞赛有失败有挫折,对他们的意志力、受挫抗压能力也是很好的锤炼。
刘希娅说,学校应注重全员、全过程、全场域实施体育教育,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让每一个孩子都会运动、乐运动、爱运动,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身心和谐发展。 (李源、张冬涵为化名)
编辑:熊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