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黄裕涛专栏丨杂文应当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

作者:黄裕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9-03 14:20:14

关于杂文的定位,笔者最近在文友中听到有两种比较鲜明的观点。观点一,新时代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杂文不应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充满斗争和批评意味,匕首和投枪功能不复存在了;观点二,不论是任何时代,杂文的批判性、斗争性都不应丧失,这是杂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细究起来,杂文并非新文化运动的特殊产物。从先秦诸子百家文章的“杂味”,到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首提“杂文”概念,可以说杂文由来已久。五四运动后,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将杂文推向高峰,开创了一代杂文新风,“匕首和投枪”成为杂文的代名词,为中国现代杂文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就当下而言,笔者以为,因杂文具有其他文种不具备的“直”而“辣”的显著特点,批判性、斗争性仍然是其生命力所在。当然,如何批判、如何斗争,还是有一个方法和艺术问题。既不要人云亦云的浮躁,也不要隔岸观火的冷漠;既不要以偏概全的误导,也不要一俊遮百丑的粉饰;既不要“一棒子打死”的全盘否定,也不要“隔靴搔痒”无用功。写一篇优秀的、具有批判性和斗争性、让人“红脸出汗”的杂文,笔者以为应当做到“五要”。

要有家国情怀。杂文不是为一己私利而逞一时口舌之快,它是思想的交锋和灵魂的碰撞,是一种对公平正义的褒奖,对堵点痛点的疏通,对主流思想的引导,其作用难以估量。毋庸置疑,‌家国情怀是杂文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础,也‌是杂文作品能够引起共鸣的关键因素。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家国情怀、不讲公平正义的作者,能够写出触动人心、启迪智慧、鞭策后进的杂文作品。

要敢于担当。杂文的本质,就是纠治问题,但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看到的,特别是存在问题的一方。毛泽东称赞“鲁迅的骨头很硬,看得远,看得真”。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文者,当文以载道、文以有责、敢于担当。杂文应该有血性、有诤言,当然也应当有善意、有良方。不能面对问题睁只眼闭只眼,而要“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要紧跟形势。鲁迅杂文顺应了风云激荡的中国革命形势而深受大众喜爱。当前,我们要紧跟新时代步伐,胸怀“国之大者”,聆听时代呼声,观照社会现实。把笔端更多地瞄准制约深化改革、破坏生态环境、阻碍乡村振兴、影响安定团结、背离社会文明等不良现象,让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无处遁形,更好地展示杂文的时代性。

要扎根人民。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杂文一定心系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听听他们对“看病贵不贵”“养老行不行”“住房安不安全”等的评价,对他们强烈反感的“假冒伪劣”大力曝光。让杂文充满泥土味、汗水味、烟火味。

要闻过则喜。杂文映射的往往是社会弊病和一些不良现象,它可能与党员领导干部有关,也可能与普通人群有关,还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员。如果为文者都抱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想法,当文过饰非的“和事佬”,那很可能“小病”会拖成“重症”,发展为顽疾,甚至产生癌变的风险。这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有害无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说“好杂文是批判的武器,是思想的雕塑,是立论的美文”。是的,杂文应保持一颗初心,坚守斗争品格。只有时时拿起批评的武器,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才更加有利于弘扬正能量、引导真善美。


编辑:孙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