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 | 流年里的风箱

作者:吕国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9-03 15:23:14

近日回老家,在老妈收藏的家什里,又看见了我儿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物件儿——风箱,上面还粘贴着已经褪了色的春贴“手动风来”四个大字,一瞬间与风箱有关的点点滴滴涌上心来。

风箱在火炉和煤气灶兴起之前,是千家万户必备的一件生活用具,是灶火大锅不可或缺的搭档。它可以让柴或煤的燃烧更加旺盛和充分,是一个传统的助燃(鼓风)工具。

我家的风箱是姥爷自己动手做的,一个长方体榫卯结构的木头箱子,最上面一块板可以抽拉开,里面装有一块周围拴满了鸡毛的塞板,塞板上固定着两根上下平行的拉杆,伸出箱体外,用一个木头手柄固定住,握住手柄一拉一推就产生了风。那个鸡毛塞板用久后,鸡毛磨秃了,就要重新换上新的鸡毛,不然白费劲,风箱不出风。它的原理和汽车发动机的活塞差不多,没准发动机的原理也从这个古老的工具上得到过启发呢。

拉风箱是一个“技术”活儿,更是一个辛苦活儿。做不同的饭菜需要不同的火候,火候的掌握基本靠风箱来掌控。柴火刚点着时,风箱需要轻拉慢送,以防吹灭火苗。夏天拉风箱,热得汗流浃背,冬天拉风箱,冻得手指生疼。推拉风箱,在不同的天气里,感觉明显不同,晴天里风箱拉起来轻快顺畅,声音清脆;阴雨天里风箱拉起来特别沉,声音呼哧呼哧得像喘粗气。尤其阴雨天里柴火受潮不好燃烧,直冒烟,做一顿饭烟熏火燎,呛得直咳嗽,眼泪鼻涕齐流,很是难受。

平时拉风箱做饭大都是母亲的活儿,父亲在外教书,常年不在家。可有的饭菜,必须有人配合烧火才能做,而配合的人一般是我,因为我是家中长女。比如贴玉米面或糠面饼子,需要烧大火,以保持锅壁发烫,不然饼子贴不住。可那个年代硬柴火少,都是些不耐烧的树叶之类的,得一直往锅底填送,不停地拉着风箱,才能保持不熄火。母亲一边用锅里的热水和面,一边拍着饼子往锅壁上贴,根本腾不出手去烧火,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喊我来拉风箱。在风箱的一拉一送中,自己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

看着风箱,耳边似乎响起了“呱嗒呱嗒”的声音,仿佛又闻到了小时候的饭菜香味。犹记得儿时上学的早上,虽然没有闹钟,但母亲拉风箱的哒哒声会徐徐地把我唤醒;在外面疯玩,也不需要召唤,风箱声一停,我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曾记得,我外出上学时,父母用哒哒声下了一碗水饺为我送行,假期归来后,母亲在哒哒声中做了一碗手擀面为我接风。

那时候,风箱家家离不了、户户都得用、人人会使唤。一拉一推,发出“呱嗒呱嗒”的声响,仿佛天籁之音。有了风箱的助力,灶膛里呼呼作响的烟火儿,铁锅内煎炒蒸煮的饭菜香味儿,让清贫的日子因此活色生香起来。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风箱先被火炉和鼓风机淘汰,后来煤气灶和电锅具的广泛普及,风箱被彻底打入了冷宫。留给后人的只是在农俗展览馆里的怀旧物品,成为了乡村历史的符号和记忆……风箱在岁月的长河中,承载着不仅仅是它本身的功能,更是一种情感,一段记忆,一个时代的缩影。

编辑:池莲莲 张旋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