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用好“五共五治”金钥匙 打造“五宜正阳”新名片
正阳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李思东 陈望 李卫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9-09 14:29:15重庆市黔江区正阳街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思路和举措,搭建“共管、共答、共治、共享、共建”公共服务平台,发动小区党员干部、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居民小组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正阳新名片。
一、基本情况
正阳街道位于重庆市黔江区东南部,辖区面积50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21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约7.5万人,流动人口约2万人。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正阳街道作为新城建设的主战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辖区内征地拆迁多、农转城人员多、外来从业人员多,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混居,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和市民新诉求交织,成为基层治理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
面对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正阳街道深入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齐抓共管、同题共答、多元共治、文明共享、云上共建,更好发挥“小网格”在服务群众方面的大作用,推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深度融合,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辖区内矛盾纠纷下降42%,因征地拆迁等引发的多年历史积案化解率达90%;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协商解决问题率达95%以上;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新增市场主体3600余家,辖区规模以上企业达98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2亿元;先后荣获“长安杯”先进集体、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先进集体、推进集散功能建设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荣登服务先锋榜、征地拆迁攻坚先锋榜和城市违法建筑整治先锋榜。
二、主要做法
(一)齐抓共管,强化“政治”引领,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一是“党建+阵地”,建强服务群众堡垒。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数量、管理跨度、居民构成、辖区单位数量等多重因素,科学核定社区干部总量,提升社区管理精细化水平。秉承“小办公、大服务”理念,以“集约式场所、多功能设置、零距离服务、高效能治理”为导向,升级改造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个,在5个社区打造网格党群服务站10个,辐射辖区47个网格,推动党员群众学习有阵地、议事有去处、活动有场所。二是“党建+网格”,延伸为民服务触角。建立街道党工委“抓总”、村(社区)“管面”、小区(网格)支部“包片”、党员“守点”多级联动责任链条,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的原则,将5个社区科学划分47个网格、234个微网格,配备47名专职网格员、55名网格指导员,选派社区党组织成员或骨干党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兼网格长,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治理组织体系,向下向深延伸工作触角,为居民提供党建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实现社区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三是“党建+队伍”,激活基层治理动能。依托“三方议事”社区工作日及党员“双报到”机制,充分动员“两代表一委员”“双报到”党员干部等力量,围绕社区治理和居民群众“急难愁盼”,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以来,共组织1300余人开展爱心义诊、环境保护、法律咨询、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70余场次。
(二)同题共答,探索“自治”机制,激发基层民主积极性。一是村规民约居民立。织密织牢约束全体居民言行举止的规则之网,把村域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政策要求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成立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5个,制订红白理事会章程5个,修订完善村规民约6个,将村规民约简化为朗朗上口、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顺口溜,并全部上墙,提升“两约”知晓率和权威性,促使居民村民自立规矩、自我教育,推动民事由“村组包办”变为“自我管理”。二是问题难题多方议。搭建群众、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党员干部“三方议事”和“渝事好商量—同心黔行”平台,精选高频、紧迫的“问题清单”“诉求清单”,每月定期组织开展居民议事会,引导居民充分表达建议意见,现场商议解决措施及方案,做到大事共议、要事共商,让民事大家说了算、定了干。同时组建以群众为主体的“诉求办理我来评”队伍,对商议确定的事项,定期开展办理情况“回头看”,对承办单位的落实情况和答复及时情况进行评价,增强诉求办理群众认同感。截至目前,已办结群众诉求168件,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创新物业工作“456”工作法,实行社区党总支、业委会、物业企业、行业队伍“四方商议”,建立业主点单、支部接单、物业办单、晒图回单、业主评单“五张清单”,发挥社区党员、城管执法、网格员、调解员、社区能人“六支队伍”作用,变“单打独斗”为“合力作战”,基本实现物业矛盾纠纷社区闭环化解,法庭同期受理物业纠纷立案数下降60%。三是诉求建议大家办。通过“两代表一委员”坐班接访、群众热线、民呼我为等平台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实时征集“问题清单”“诉求清单”,根据群众反映事项办理主体,分别建立社区类、街道类、部门类、区级类四张清单,由相应网格代表和党员实行台账管理、动态更新;网格代表联动党员根据诉求清单类别,逐项衔接转交给社区、街道、部门、区级四个层级责任主体,办结后按事项转交原渠道反馈办理情况。
(三)多元共治,创新“法治”方式,守护社会治理公信度。一是多方合作建平台。以“资源整合、方便群众”为原则,围绕治安治理、网格化指挥调度、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解“四板块”深度融合,提档升级社区基层治理中心,积极打造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公共法律服务、风险隐患处置和平安创建于一体的实战化综合治理“前沿主阵地”,实现居民“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二是多式普法入民心。全面推行“一街道一法官、一社区一民警、一法律顾问、一调解队伍”机制,大力培养社区专职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开展“送法上门”服务,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法宣讲、矛盾纠纷调处等“一站式”综合性法律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妇女节”“网络安全宣传周”“宪法日”等重要节点,依托“四点半学校”、共享书屋、防诈讲座等创新载体,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浓厚氛围。辖区5个社区均成功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其中朝阳社区获市级评定。三是多点融合解纠纷。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书记抓信访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打造两级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室,加强调解队伍建设,组建婚姻家庭、征地拆迁、生产事故等专业化“八支调解队伍”,打造“小阳说事”特色调解品牌。整合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力量,深化“一庭两所”多元化解机制,做到“1+2+N”,延伸调解触角,做实庭前司法确认,最大限度减少诉累。创新“分级分色”矛盾纠纷处置机制,根据矛盾纠纷性质、规模、类型、成因、化解难易程度和轻重缓急等,分为“红橙黄”三类,分类指定调解员、法律顾问、法官等开展调处化解、法律咨询。今年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1087件,成功化解1073件,化解率达98.71%,治安、刑事警情分别下降7.2% 、33.75%,“民转刑”“刑转命”案件“零发生”。
(四)文明共享,突出“德治”教化,增强文明实践示范性。一是以文养德。坚持文化建设促进道德养成,加强德育文化阵地建设,结合文明创建,在街道、学校等布设文明公益广告1000余条,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形式打造了尊老爱幼、廉洁自律等一批文化墙、文化长廊;坚持文化搭台,美德唱戏,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1个、站5个,并依托“小板凳宣讲”、主题展览、舞台表演、经典诵读等载体,组织开展文明节俭、孝德家风等主题教育130余场次。整合和依托扶贫爱心家园超市,探索建立“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制度,推动道德实践养成。二是以评树德。强化道德引领和示范带动,组织选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等身边榜样,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最美婆媳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近年来,选树身边好人30余人,培树了“民工诗人”黄敏、“群众贴心人”罗永奇、“致富带头人”龚明跃等14位身边榜样。三是以事促德。开展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探索建立“网格员征单、社区报单、街道领单、中心派单、服务队履单、群众评单”“六单”服务模式,围绕“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目标要求,策划开展慰问陪伴、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关怀等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60余场次,服务群众15000余人次。
(五)云上共建,用活“智治”手段,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依托全市数字重庆建设“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全面赋能网格治理,贯通社区、镇街,实现网格事、网上呼、网上办。一是网格情况“一屏掌控”。通过网格员线下全覆盖走访网格,常态化走访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在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全面汇聚辖区人、房、地、事、物信息4.47万条,实现网格情况一屏监测、实时研判。二是突发快响“一键智达”。重构“社区—科室—镇街—区级”事件上报体系,事件通过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从网格直接贯通到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高效调度各方力量支援网格,实现网格及时感知、中心高效调度、各方迅速处置。累计办结网格事件7283件,96.4%在社区网格办结,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三是服务群众“一网通办”。全面推行“线上办、就近办、上门办、代您办”四办服务,推进社区服务大厅提档升级,服务大厅利用互联网手段优化审批流程,针对辖区群众不想跑路,可以通过渝快办APP线上办理,针对智能手机不会用,志愿服务就近办,针对出行不方便,网格员上门办,针对外出不在家,社区干部代您办,构建数据化、智能化全天候在线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建统领是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定盘星”。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正阳街道以“党建+阵地”“党建+网格”“党建+队伍”为抓手,建立“社区党组织+小区(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治理组织体系,将党员嵌入网格、楼栋,实现党的领导末端覆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事找党员”成了居民口头禅,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优势。
(二)坚持全民参与是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压舱石”。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正阳街道始终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积极探索了党组织领导下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通过居规民约居民立、问题难题多方议、诉求建议大家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有序参与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让基层社会治理从“独角戏”走向“大合唱”,让群众真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最大受益者、最积极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实现了社区与社会多元主体互利双赢、相互促进、共建共享。
(三)坚持系统集成是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招”。“五治”融合是新时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正阳街道坚持系统集成,创新治理方法,通过齐抓共管、同题共答、多元共治、文明共享、云上共建“五共统筹”,一体推进与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协同”,多维度、多渠道、多手段聚合力增动力添活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点痛点堵点,让政治更加有为、自治更加有力、法治更加有序、德治更加有效、智治更加有用。
(四)坚持数字变革是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助推器”。数字化是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和便民服务智慧化的有效措施。正阳街道将数字赋能、大数据思维等理念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之中,引导领导干部用数据研判、管理与服务,以“141”基层智治体系为抓手,完善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基层治理数智体系,打造任务化、清单化、可视化的治理平台,提高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靶向性”,将风险应对从“以守为攻”变为“主动出击”,推动基层治理由“管控”向“智控”转变。
(五)坚持厉行法治是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护航员”。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正阳街道将依法治理贯穿于社会治理始终,借助党支部会议、主题党日、居民代表会议等载体,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工作。打造“小阳说事”“四方商议”“志民工作室”等特色调解品牌,建立行业领域专业调解队伍,引导法官、律师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法律服务向网格覆盖、往住户延伸,开展驻点服务、入户服务、按需服务,让群众以合法途径解决问题,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力量。
编辑:李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