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清明专栏丨读《毛泽东自传》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9-26 08:06:141936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延安的窑洞里,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彻夜长谈,回忆往事。斯诺笔录而成《毛泽东自传》,被誉为“中国第一自传”。曾在解放前的“国统区”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发行。这部自传回顾了毛泽东同志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用简单而又生动的方式记述了他的家庭生活、学校经历以及一些影响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直至建立红军等重要事件。读这部自传,聆听毛泽东同志讲述自己的故事,真实生动,自然亲切,感人心扉,没有做作,没有雕饰,没有浮躁,这些故事有的平常得犹如发生在我们自己的童年,简单而又意味深长。
童年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倔强、反叛,具有抗争精神
毛泽东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的普通农民家庭。从8岁到13岁,在本村一个小学读私塾。10岁就有反抗行为,他与父亲与老师有着观念、思想上的分歧,他喜欢看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喜欢看主张变革的《醒世危言》,父亲认为读这一类的书是浪费时间,要他读可以帮他打赢官司的书那类实际东西。九岁便与母亲讨论父亲是个没有信仰的人,而感到难过,试图想了许多办法来改变他的心,但没有效果。粮食饥荒,对父亲的米被抢,他不表同情。这种碰撞,以毛泽东13岁时与父亲的一次冲突表现得最为明显。事情起因是,毛贻昌在一次宴席上当着众多客人的面,责骂毛泽东。毛泽东曾回忆:“我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也是听到说坏话,就一肚子火气。”毛泽东当众顶撞了父亲并和他吵起架来,甚至在父亲追打中以跳水塘来对抗。最终,在母亲的劝和下一场风波才归于平息。
艰难的求学历程,不断探索真理和道路
经过不断向父亲争取,16岁第一次到远离家50里学校读书,在这里受到了歧视,因为穿破烂的袄裤。他精神上十分苦痛。在这里他读到了康有为改革运动的书,读到了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读了《世界大英雄传》。争取到离家120里的长沙读中学,在这里读了《民力》,在这里写了文章贴在墙壁上,第一次发表政见。在湖南一师政治观念开始确定,开始社会实践活动,走了5个县。他锻炼自己的意志,练就强健体魄,日光浴、雨淋浴、冷水洗澡,早起晨练,酷爱登山和游泳。读《醒世危言》,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意识到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感受到国家前途赋予的使命感,决心为国奋起。熟读梁启超和其他启蒙学者唤醒中国青年人的文章和革命党的报纸,立志改造社会,不做迂腐的学者。读《新青年》,追求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坚决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经杨昌济介绍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征得蔡元培同意,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李大钊的言行使毛泽东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艰难、孤独而不失自信、坚韧
毛泽东同志两次到过北京:第一次是1918年8月,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一直待到1919年3月,因母病重,返回湖南;第二次是1919年12月,率驱张请愿团抵达北京,这次在北京待到1920年4月。“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不过在公园和故宫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细致入微刻画,穷苦潦倒的窘迫跃然纸上、穿纸而出,虽然穷得叮当响,却还能保持着欣赏别样景致的心境,在冰天雪地为梅花怒放而动情。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据毛泽东自己讲,自投身革命以来,受到各种错误处分、打击,“记得起来的有二十次”,且主要集中在自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至遵义会议前的时间段内。如毛泽东后来所讲,面对这些“冤枉委屈”,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从此消极,很气愤,不满意;另一种态度是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苦难、落寞、打击,被轻视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些已不能击败、打倒这个富有理想抱负、豪迈自信、不甘失败、坚强而有韧性、沉着而有练达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读《毛泽东自传》,品毛泽东人生,有几点体会:
一是伟人首先是人,拥有常人的思想、性情、苦难、变故,人终究是人,不能把人神化。
二是他是一代伟人,不同一般的人,有过人之处,有历程、历练甚至是磨砺,他博览群书,有理想,有信念,追求真理,善于总结,爱思考,重实践,不畏权贵,敢于善于斗争,一步一步迈上不同的阶梯。
三是回望毛泽东同志一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生不是圆满的。人生的真相往往是美好与痛苦交织,顺遂与挫折并存。我们期待岁月静好,但一地鸡毛是日常。面对苦难、曲折、落魄、孤独、误解、委屈,要向伟人学习,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用坚韧的意志去克服,在一地鸡毛的日常中,找寻那些片刻的岁月静好。
四是毛泽东同志的叙述,是个人历史的记录,更是身处那个时代的展现。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不仅是毛泽东,更是红军、是革命者;不仅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更是一个关心中国人民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毛泽东当然不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旁观者”,他是参与者、见证者,更是指挥者、领导者。
五是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毛泽东的经历、品格、精神、思想,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精华,释放出强大的历史伟力,指引和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发前进、奋发有为。
编辑: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