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郝安专栏|藏在光阴里的中国故事:萧瑟寒露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0-08 07:50:15

从立秋到处暑、从白露到秋分,一路走来,一路风急天高,雨收云断;一路野有蔓草,零露漙漙、零露瀼瀼。

正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原来,太阳又向南移动一大步,运行到了黄经195度。这时,给北半球的能量愈加地少了,万物逐渐萧瑟萧条,气候开始从凉爽到寒冷过渡。

萧萧秋意重,依依冷色浓。寒深露重,欲将凝结,原来一不小心一脚迈进了萧瑟寒露时令。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这个时辰又叫季秋、老秋,残秋、穷秋。俗话穷秋九月衰,是说时光似乎也在慢慢衰老。稍微留心留意,你会发现藏在草丛里的一众蛐蛐蝈蝈、蟋蟀蚂蚱,蹦蹦跳跃,凄凄缠绵,也仿佛在啁啾低回着时间和生命流逝的挽歌。

从气象角度看,寒露节气所表示的热量变化意义,比它的水分变化意义更为明显。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气温转变、季节转换的进程。往前回顾,如果说白露白天是夏热,早晚是秋凉;那寒露呢,白天就是秋凉,早晚则近冬寒了。再往后看,从寒露到霜降,虽然只有短短的15天,却是一年中气温下降得比较快的一段时间。前后虽然只隔着一两个节令,却感觉如同相差了一个季节。

就说眼下欲说还休的深秋,与仲秋白露的露凝而白不同,季秋寒露因为气温一直在往下走,地面的露水更冷更重,基本都凝结为霜形。是时北方白云红叶,已呈深秋景象;南方蝉噤荷残,也老气横秋起来。

翻开二十四节气这部历书,顺过来数,按太阳在星空背景下的黄经运行路线,一年被分成了二十四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又分为三候,每候五天;反过来推,盖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为一回归年,凡七十二候应。

寒暑流变,候时而行。每一个节令都有三个感性且具画面感的物候,被连缀成一幅别致而又本同末离,总有些微相异的画卷;再进一步深究,每一候都可以由现象看本质,从毫末辨流向。譬如应节气而生的寒露三候,就纤毫毕现告诉你,天地渐渐变得安然肃穆起来了,草木鸟兽虫鱼也都在忙着为过冬做准备。

——举目蓝天大雁飞,会写字会唱歌,队伍整齐多么美。谁也不争先,谁也不掉队,一起飞过山和水。成行成列的候鸟大举南翔几近尾声。千家扫落叶,万里雁随阳。阳鸟鸿雁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出现最多的生物标识,其迁飞自白露起始,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到寒露渐近收尾,以季秋后至者为宾。故寒露一候曰鸿雁来宾。

——天地间阴气重了,上下翻飞的雀鸟都不见了。遥远的海边却冒出那么多的贝壳,条纹颜色与雀鸟翅膀还很相像。想飞有翅翔于天,欲藏有壳匿于海。莫非是飞物鸟类变成了潜物贝类?原来时节交替,生命从未凋谢,没看见不等于不存在,或许它只是变换了一种物体方式。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故寒露二候曰雀入大水为蛤。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季秋之月,百卉凋瘁,芳菊始荣。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绽放。此时丽而不骄,质而不野,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晚艳冷香,与梅兰竹齐名并称花中四君子的菊花漫野盛开。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特立独行,耐寒经霜,其色又正应晚秋土旺之时。故寒露三候曰菊有黄华。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要么先我着鞭,要么接踵而至,紧挨着寒露节气的重要节日是传统的重阳节。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日月并阳,故而俗嘉其名叫重阳,又叫重九,意为宜于长久。

无论黄发垂髫,如今张口就来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标题里的九月九,指的就是重阳节。这个时辰,气候宜人,气象万千。就像天空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经了霜的丹枫、黄栌、白桦、乌桕等树种的树叶,开始悄然上妆。瞬间五彩斑斓,层林尽染,看万山红遍。

深深浅浅,枝头万点妆妖娆;斑斑驳驳,各自轻重红绿叶。如此秋光秋色怎能辜负。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九九重阳登高习俗,络续千年引人入胜,乐此不疲。

脍炙人口的王诗九月九尾句,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本草纲目载,茱萸者,一种香草,即草决明,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祛毒。原来九为阳盛之极;九九归一,含义是归根到底,也象征终极。然盛极物极必反,九九重九,阳盛阳极,谓大吉也谓大不吉,因此重阳既适合登高远眺,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以畅秋志;又须得留神避邪驱毒、消灾弭祸。这样插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就连同爬山登高一起合成了重阳节周备的老习俗。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随着星燧贸迁、时移世换,渐渐人们对重阳的关注重点,由除恶去害转向益寿延年。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曾当作辟邪翁的茱萸,其风头也就渐渐被奉为延寿客的菊花盖过。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是反季节花,越是霜寒露重,菊花开得越是艳丽。曾有菊花赋赞其五美曰: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解除凶秽,以招吉祥。重阳赏菊品菊颂菊的兴起,最早应该是源于以菊为伴,号称菊友的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他说,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果然,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就在九月九日争奇斗艳盛开了。以后呢,索性就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把陶公这位妥妥菊迷呼为九月花神了。

undefined

秋去冬来,晨昏日暮。秋天,是四季当中的第三个驿站;二十四节气最早披挂一个寒字出场的寒露,则是秋天中的秋天。寒往暑来,暑往寒至。这是一个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交替时节。它叠翠流金,向秋的终点在做着最后的冲刺。

寒露一露,意味凛冬的攻势即已发起,且攻城略地的扩张远大于金秋蚕食暑夏的速度。虽然还不至于如春寒那般料峭,更远逊于刺骨的数九冬寒。但毋庸置疑,自寒露始,冷空气业已取得强势地位,除局部地区的局部差异,大部分地区都已处在冷高压的控制之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说大火星已西行西沉,星空正在换季。大火都西流了,不仅意味着秋深了、岁老了,还表明冬天也不远了,是准备寒衣的时候了。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实现天人合一养生观、阴阳平衡健康观、身心交融整体观的总体指导思想。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收养为原则。具体到寒露,主旨主要在防燥防风防寒防郁。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也怕就怕具体。再认真具体起来,就是母亲年年月月的此时此刻,都要殷殷叮咛的一句话:天寒了,要添衣。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穷秋时节,加衣保暖。看似一句唠叨的家常白话,其实真正含糊不得——

我要穿秋裤,冻得扛不住。一场秋雨来,十三四五度。我要穿秋裤,谁也挡不住。翻箱倒柜找,藏在最深处。说穿我就穿,谁敢说个不。未来几天里,还要降几度。若不穿秋裤,后果请自负。

老话也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网友则诙谐莞尔解读,衣带渐宽终不悔,套上秋裤暖暖腿。调侃归调侃,揶揄归揶揄。其实这都是一代代老辈人提炼的感性至理箴言。

暮秋,林寒涧肃,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这个时候如果还吊儿郎当,偏要跟自然时令较劲硬扛,久而久之,吃亏的就是你自己了。

编辑:胡梦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