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灵专栏 | 川江本草②箬竹
作者:陶灵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0-12 11:51:50我一直以为是蓼叶,也确实有蓼这种植物,川江一带多生长,知道以此为地名的地方就有六十多个。它们一会儿被写作蓼叶村、沟、湾、槽什么的,因老百姓多不识“蓼”,特别是行政村名中使用了这字的,一些又被改成“辽”。所以我才搞混,我熟悉的那种植物其实是“辽叶”。辽叶,学名箬竹的叶,《辞海》介绍箬竹为“中国长江流域特产”。本来,地方志上,辽与蓼分得清清楚楚的,只是我没看到罢了。光绪《巫山县乡土志》载:“箬竹,干小叶大,今呼为辽叶,又名棕(粽)叶。”蓼,水边更多,俗名水红花。
《本草纲目》上说箬竹:“南(方)人取叶作笠,及裹茶盐,包米粽,女人以衬鞋底。”基本上如此。小时候,下雨时上学没伞,我戴的“辽叶壳儿”便是箬竹叶做的斗笠;端午节也常见大人们用辽叶包粽子。而裹茶盐的辽叶我只在老照片上见过,为茶马古道上的“背子”使用;因川江一带盛产慈竹,女人做布鞋衬底多用慈竹笋壳,一般不用辽叶。另外,以前川江沿岸短途客班木船为保暖、防渗漏,有的船舱篾篷里也夹塞着辽叶。《本草纲目》记载了它的药用,主治非外伤所引起的鼻、齿出血和咯血、便血等病症。
箬与辽,完全不沾边的字,是因叶片阔、宽、大而得名?现在箬竹又被正式命名为“阔叶箬竹”。的确,辽叶比我见过的一般竹叶都要大两三倍,最长可达四十五厘米以上,宽有十来厘米。几年前的一个端午节,妻子家的二姐夫送给我一只食品厂生产的超大粽子,用了两片这种大辽叶包裹。吃完粽子,我把大辽叶洗得干干净净的,拍了照片后存放在阳台上。那段时间正采访川江老治滩人,听他们讲过辽叶棚的故事,想留作以后文章配图用。后来搬家时,见上面起了很多斑点,才丢弃。
川江治滩,需在冬春水枯、礁石裸露时进行。1972年冬,工程队在丰都城上游一公里的瓦子浩炸礁,虽说吃住仍在野外,但离城近,生活条件相对好多了。春节来临,许多家属来工地过年,长期住工棚的治滩人倍感温暖。他们的工棚顶盖都铺扎了一层厚厚的辽叶,上面再遮油帆布防漏。一天夜里,狂风骤雨,许多棚顶的油布被掀开,雨水透过辽叶滴进了棚里。治滩人从梦中惊醒,纷纷跑出去加固油布。测量员况常桦的妻子带着两个多月大的女儿来工地过年,遇上了这风雨之夜,床铺被淋湿。况常桦看到一把测量用的大伞,灵机一动,把女儿放进一只装石渣的空箩筐里,撑开测量伞遮着,便和妻子一起出去加固棚盖油布。大家折腾了一夜,清晨,况常桦回到辽叶棚,一眼望见女儿香甜地睡在箩筐里,高兴地笑了,接着又掉下一行泪水……
治滩人的辽叶棚都搭在江边,篾席做围挡,四处透风。炮眼钻工钟朝海说,铺板上没有棉絮,只铺一层稻谷草,一晚上都睡不热和。他只有把铺盖折过来,睡半边盖半边。有天晚上,钟朝海冷得实在无法入睡,就和队友张吉明商量“搭铺”,他爽快答应了。于是,两个男人挤在一个被窝里,有了两床铺盖盖。当时,辽叶棚里有“不怕冷”的人,但钟朝海不好意思找他们“搭铺”。他们睡觉不穿衣服,脱得光条条的——裸睡。那是一些从山区招来的合同工,担心稻草磨损了衣裤,穿着睡不划算。以前在家也如此,不分冬夏。
几十年后,网上说:裸睡除去衣服的束缚,给人无拘无束的舒适感,有助于放松心情、消除疲劳。不知当年那些合同工有没有这种体验。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成员
编辑:汪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