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 | 老屋里的“传家宝”
作者:易冬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0-14 15:25:35龙门滩老街约四五百米长,挤满了背靠背、门对门的老房子。街面上,一块块凹凸不平的石板被磨得铮亮,仿佛开启了时光机,悄然镌刻着老街的悠悠往事。
我外公外婆的家就在老街上,妈妈和舅舅姨孃们在这里出生成长,好几个表叔在这里借住过。这里也是我和表兄弟、表姐妹们幼年时的幸福乐园。大家习惯把这里称为老屋。
外公外婆在世时,逢年过节,妈妈都要带着我们回老屋。随着外公外婆相继过世,老屋闲置下来,十余年来无人居住,不知哪天就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
不过,老屋的一墙一瓦、一桌一凳里,蕴藏着烙印于心的家风记忆,如同一份“传家宝”,总在不经意间,撩拨着我的心弦。
从我记事起,进出老屋,要经过一条低矮狭窄又黑不溜秋的小巷,而且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房间的采光并不好,即使白天也要开灯照明。
听大人们说,小巷这一块原本是挺方正的一间堂屋。20世纪70年代,相邻街坊们纷纷把自家临街的底楼房间改成了铺面,做起了小生意。老街上的房屋户户相连,哪家要让店门更敞亮,只有“挤占”别人家的“地界”。
有次,紧挨老屋的隔壁邻居找到外公外婆商量,想让他们腾挪出堂屋的位置。时任街村(现龙门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外公是个热心肠,加上外婆素来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两人决定帮帮邻居,让出堂屋的大部分面积,只留一条可供进出的小巷。
于是,左邻右舍的店门变宽了,缺失堂屋的老屋也就窄了。外公外婆和八个子女的床铺,全都堆积在了两个房间和一间阁楼里。此后,在镇上读书的几个表叔也来老屋寄住。嘈杂不堪、老打拥堂的住所,常常让家里人抱怨不已。
有段时间,几个舅舅策划着怎么从邻居手里“夺回”堂屋,差点上演一出闹剧。幸好,外公外婆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吃得亏才打得拢堆”,事情才得以平息。
老屋里留存的家具中有一口黑漆衣柜,约一人高两扇门宽,是家里人眼中的“古董”。20世纪50年代,街村党支部没有办公场所。作为街村党支部书记的外公二话没说,拿出老屋充当起“临时办公点”。这口衣柜也成了装资料和印章的“档案柜”。
外公当了40多年的街村党支部书记,街村群众和家里人都说,为人特别正直是他的“标识”。
多少年来,我无数次听过老屋里发生的故事,得到了很多熏陶和感染,也把这些故事当成“传家宝”,总提醒着自己要坐得端行得正。
前不久,我在与如今龙门社区党委书记成静摆谈时,她提到了老街的保护和改造。她说:“社区的前身就是街村。现在,老街坊们都还念叨老书记的好呢。”
此刻,老屋里“传家宝”的积淀在我心中无比光亮。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老干部局
编辑:唐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