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 《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4年)》发布
作者:李志峰 郑宇
文章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发布时间:2024-10-25 11:39:4810月25日,重庆邮电大学董事会2024年年会暨“数智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论坛举行。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重庆邮电大学联合发布《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从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基础、要素资源配置、人才智力支撑等方面系统梳理了重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现状,客观分析了重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重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
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我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2023年重庆研发投入强度达2.45%,位居全国第10位;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4+5+M+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成4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是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大力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年重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7565家和58524家;四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5+8”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攻关关键技术问题693个,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
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8万亿元
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重庆加快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8万亿元。
在具体路径上,我市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智能装备、软件等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AI及服务机器人、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功率半导体年产量进入全国前三,软件业务收入突破3600亿元、位列全国第8位。
同时,我市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成183个智能工厂、1096个数字化车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6.1%和63.9%,均位列西部第1。
重庆人才密度、高技能人才数量位居西部第一
人力资源支撑不断优化也在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重庆全面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西部人才中心建设步伐提速。
具体来看,我市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吸引优秀人才来渝创新创业,2023年新引进市外人才7.4万人,人才总量达到634.7万人,人才密度位居西部第一。
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实施“巴渝工匠”行动计划,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62万、位居西部第一。
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上线“渝才荟”一体化服务平台,发放新重庆人才服务卡1.8万张。
设立天使、产业、风投子资金77支,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是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的关键一环。《报告》指出,近年来,重庆加快建立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科技、市场、开放等制度体系,生产关系不断优化。
在具体路径上,我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改革试点,组建种子基金50支、总规模10多亿元,设立天使、产业、风投子资金77支,总规模654亿元。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6个区县入选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数量位居西部第1、全国第3。
推动土地、资本、技术、数据、能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西部数据交易中心交易额超过5亿元,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将从四个方面精准发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报告》也提出,尽管重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横向对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创新引领能力较弱、产业发展能级较低、产业转型升级较浅、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比如,国家实验室、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建设仍为空白,数字技术领域专利数量占全国比重不到1%。
根据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结合重庆实际,《报告》提出,下一步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精准发力:
第一,加快实施原创性颠覆性重大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四大重庆实验室,谋划布局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倍增计划,加快面向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推动原始创新及成果转化。
第二,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纳米时栅、“海扶刀”、宗申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等优势领域产业生态建设,提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优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产业生态建设,加大未来产业孵化培育;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产业大脑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建设为着力点,深化产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加快推进生产力三要素能级跃迁。加大人才引进,扩大数字人才培养,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加快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构建“政府+平台+服务商”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加大数字重庆建设,强化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向新型劳动工具转化;加快培育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推动北斗规模应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加速劳动对象向深海、深空、深蓝和深地等延展扩张。
第四,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强市级部门科技政策统筹,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和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加快构建适应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市区两级市场准入隐形壁垒台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取消制造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争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试点,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加快建立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体系。
编辑:熊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