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琴专栏丨对事物本质的审视与评判
——读罗伟章长篇小说《红砖楼》有感
作者:陈德琴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0-28 15:56:14文学即人学,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罗伟章先生的《红砖楼》(《收获》2024年第4期)无疑是对这一文学原理予以生动演绎和全新注解的优秀长篇小说。
《红砖楼》描写了一个群体——东轩市作家群,包括自诩为东轩市文化界领军人物的冉强、目中无人的孙云桥、艺高胆大的杨秋风、八面玲珑的江小姗等。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各得其所,上演了一出出饱含人生况味的悲喜之剧。但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表现这些人精彩的工作和生活,而是要通过这些人的悲喜之剧审视和评判事物的本质——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乖张。
现实社会中,各个领域都有圈子。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个分支,也有圈子。古时候的文学圈子,由于见地和主张不同,便形成文学流派,比如建安派、边塞派等。圈子是小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有言说和争斗,哪怕是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一样地喜欢言说和争斗。这是人的本性,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为人或做事的基本认知,也是文学的特质。可《红砖楼》里的主人公冉强,偏偏就认为自己是东轩文化圈的“顶点”,是当地文化界的领衔人物,撰写的作品一定在东轩文化圈排名第一,无出其右。这是多么荒唐又可笑的事情,但他冉强坚定地这样认为,并且也这样向外界宣扬。其实,他并非文学艺术的研究者,如果真埋下头静下心研究文学,他也许就会发现,文学确是一个不能讨论最好只能言说更好的艺术门类。冉强大肆宣扬自己的文学造诣,是“项公舞剑,意在沛公”,他是在利用文学这个载体,享受着文学之外的荣光——比如,建立自己的圈子,享受文艺青年的崇拜和各界名流的推崇。因为他别无所长,又只拥有对文学一知半解的水平,为了虚伪地享受荣耀和荣光,因此不惜诋毁其他作家,同时还容不下自己圈子里的人。穷途末路之时,冉强甚至让其儿子恶作剧般地搞出一个“古今中外百大文豪”榜,将自己排在鲁迅之后、梁启超之前,实在可笑、可悲,又可叹。
文学的社会认识功能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如《红砖楼》里的冉强。作者极尽描写之能事,讽刺、批判其种种恶习和丑态,意在用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当今现实社会中各种表象下的生活本质。这是文学的使命,也是作家的责任。罗伟章先生做到了。
细读《红砖楼》,还有几个非常好的艺术手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是虚拟的“你”,如与人面对面倾诉,让“我”的讲述更日常、更深入、更坦诚;二是思辨的哲学语言,让人物和事件的本质显露得更充分,揭示得更彻底;三是画家沈聪和作家申响两个人物的设置,虽然着墨不多,无足轻重,但他们却是一股清流,不入圈子,不同流合污,却是社会和生活的希望。
编辑:刘泳含 陈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