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秀镇专栏|想起了毛遂
作者:官秀镇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0-30 13:43:29笔者说的这个毛遂是古代战国时期平原君赵胜麾下的门客。他本在三千门客中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一个人,后因一个“自荐”,建立功名,流传古今。
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军攻打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围困。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求援,共同抗秦。接旨后,赵胜拟从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者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选出十九名,还缺一人,再也选不出中意合适的了。这时,毛遂向平原君自荐,要求同去。平原君质疑毛遂的能力,问道:“你在我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平原君说:“一个人如果有才能,好比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刺立刻会露出来,而你在我门下三年,我却没听说你有什么才能。我看,你还是留在家里吧。”毛遂说:“我现在向你作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布袋去。假使你早把我放进布袋,我早就像锥子那样,不仅尖梢露出来,而且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平原君听毛遂说得有理,就同意他为第二十名随员。到了楚国,平原君立马去见楚王,要求迅速派出援军,和赵国联合抗秦。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结果,见此状况,毛遂手持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愿与赵国结盟,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终于解了邯郸之围。
鄙人想起毛遂,那是因为在前不久,路遇一“辩论会”:五六个老中青“辩手”在公园树下围桌而坐,“辩论会”和谐而热烈。看得出这是家人外出休闲临时即兴之“节目”。笔者好奇之心油然而生,驻足细听。老者:现在的年轻人一点也不谦虚,常常在微信群等社交媒体上显摆炫耀自夸。年轻人:自夸并没有什么不好,不自夸别人怎么了解你。中年人:时代不同了,传统文化视“自夸”为贬义词,认为自夸就是炫耀自己,是要不得的品行。七嘴八舌,胜负一时难分。
事后,路边这场“辩论会”,一直萦绕在笔者脑际,觉得这话题颇有意味。思之再三,写下如下学习笔记:自夸,炫耀乎?自傲乎?
炫耀是一种虚荣心,多指在别人面前特意夸耀自己,以示“我比你行”“你不如我”。自傲是指过高评价自己,自以为比别人高明而骄傲,即自高自大。上述两者,在常人看来皆是令人嗤之以鼻的品行,不可取的负面之举。而自夸则不同。自夸不能等同自吹,更不是吹牛。所谓自夸,即自己夸耀自己也。细说一点,就是个人对自己优点、能力、成就或特长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述说。自夸与炫耀、自傲不能划等号。自夸本身不是问题,是好是坏,不能以非黑即白,一言以蔽之。其好与不好,关键在于“如何自夸”这几个字,也就是说如何去夸自己。
正确的自夸并非坏的品行,相反,在人生道路上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就拿毛遂来说吧,如果毛遂不懂得自己夸自己,就不可能得到平原君的重用,也没机会展现自己在外交上的卓越才能,更不要说以后的成就了。他能在三千门客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自夸的结果。可见,在我们的职业或社交场合中,正确地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成就,夸赞自己的特长,可以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为自己展示才干,赢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当然,不当甚至是错误的自夸,则可能产生负面效果。例如,把自夸当成一种习惯,不分场合,不讲时机,或者把自己的成就、优点、特长当成车轱辘话来回说,甚至把自我夸奖当成自我夸大,更甚者把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这就会难免贻人笑柄,引起他人的不满和厌恶。
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有些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自夸当作自吹自擂,看成不好的品行,总感到难为情,生怕不招人待见,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结果在机遇到来之时,因不敢或不懂得表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错失许多机遇,让他人捷足先登。
在笔者看来,自夸要成为正能量,关键是“正确”两字,也就是说要正确地夸赞自己。首先,要有好的动机。即自夸的目的是为了让领导同事认识、了解自己优点、能力,求得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为事业作应有的贡献。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实事求是”,对自己特长、才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吹牛,实打实,以让他人信服。其三,适当的场合。自夸,不能不分场合地“夸”,要选用适当的时候、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就和能力,如求职之时,竞聘之机。
朋友,自夸是智慧,是境界。懂得自夸,学会自夸,正确地自夸,可提升你的“人际魅力”,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中如鱼得水。不当和错误的自夸则会适得其反。笔者此说不知看官以为然否?
编辑:熊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