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裕涛专栏丨一本关于爱的优秀散文集
——读赖永亮的《寂寞,请别敲我的窗》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01 08:19:14爱是人类最最美好的情感,也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拿到赖永亮老师散文集《寂寞,请别敲我的窗》有段时间了,我仅仅走马观花一样浏览了部分内容,我确实算不上赖老师的“粉丝”。值到有一天,女儿告诉我,赖老师那本《寂寞,请别敲我的窗》一书已经认真地看完了,才花了不到一个星期时间!我一怔神,是什么吸引女儿一口气将两百多页的书读完——因为赖老师是她最喜爱的语文老师而产生的好奇心理,还是这本书本身太具吸引力?
我重新打开这本书,慢慢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在书的扉页,女儿这样写道。再往后翻,我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有女儿的读书笔记,或红色、或黑色、或绿色、或橙色,各自代表感动、沉重、佳句、重点。而且每一个章节的首页,女儿还贴着小方块的记事本纸张,上面是她对每一个章节大意的理解。于是,我便循着女儿的读书笔记细细品读起来。
的确,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籍。爱,如同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一边是作者在娓娓地倾述着爱,一边是读者深深地感受着爱。从接受他人的爱,到付出自己的爱和教别人去受;有偶然的爱的体验,有深层的爱的回味;有享受幸福的爱,有令人辛酸的爱;或亲人的爱、同事的爱,或朋友的爱、学生的爱……
爱,是滋润人生不断成长的雨露。《我的名字,奶奶的痛》勾勒出的是奶奶宽容的慈爱,《父亲的玻璃女儿》追忆着的是父亲深沉的疼爱,《我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展现出的是母亲绵长的挚爱。还有叔叔、婶婶无私的关爱……正是有了这些爱,作者才得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读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共鸣就这么发生了。
爱,充盈着生活的每个细节。《“红月亮”》反映出的是多么琐碎的生活小事,自己睡梦中不经意的一道抓痕,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居然成了艺术化的“红月亮”,短短的十一个小段落、三四百个字,就把一家三口和谐、幸福的生活画面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心锁》仅仅记录了作者给儿子买日记本的一件小事,但却反映了一份善解人意的母爱,折射出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快乐其实很简单》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的小事情和阳光心态、快乐生活联系起来,无论是买到打折的衣服,还是地摊上淘到精美的毛衣链,抑或是假日里在家做个大扫除,乘电梯时有人摁着开关键等着你……细细回味,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小细节的确是快乐的源泉,但生活需要有心人、需要好心态。诚如作者所言:“只要心底洒满阳光,快乐无处不在”。
爱,让索取者懂得了给予的快乐。如果说,从父母那儿得到爱,到自己把爱无私地转移给儿女是一种延续,那么,从自己孝老尊长开始,到儿女孝敬自己,这就是一种轮回。这种轮回是中华民族几年来得以生生不息的最美品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在赖老师的《父亲的玻璃女儿》《我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我们有多爱你》《感动有你》都有清晰的体现。如果说,爱小家、爱亲人是小爱,那么爱学生、爱社会、爱祖国必定是大爱。作者不仅有小女人的细腻、温柔情怀,也有大女人一样的开阔胸襟。《那些细碎的暖暖的爱》《好久不见生日快乐》《小小的儿子大大的党》这些作品都意韵丰厚。是的,享受爱是一种幸福,付出爱亦是一种美好;爱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也让我们懂得了“爱屋及乌”的宽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豁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无私,“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宽广……
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他的幽默,他的豁达,他的善解人意,如一缕春风、一抹阳光,让走近他的人,即使是满心的阴霾,也能很快烟消云散、晴空万里。只有在他面前,我可以无遮无拦,想哭就哭、想笑便笑”这是最深沉父爱;“我想起母亲是如何对自幼体弱多病的我倾注了更多心血与宠爱;我想我患肾病多年来自己是如何绝望,而母亲如何鼓励我,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为我医治,从未放弃;我想起母亲顶着烈日外出干活回来时衣衫能拧出水,却不让我干一丁点儿事,怕我累着”这是最真挚的母爱……信手拈来的生活细节,从不同角度对“爱”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父爱、母爱、夫爱、子爱,同事的爱、学生的爱、教师的爱、医生的爱……那些爱的细节、爱的琐碎、爱的思考、爱的理解,爱的收获、爱的付出,爱的美好、爱的痛苦,爱的欢乐、爱的泪水,爱的挣扎、爱的勇敢,爱的渴求、爱的传递……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成为一首五彩缤纷、抑扬顿挫、冰火交融的诗歌。
《寂寞,请别敲我的窗》把最普通的、细碎的爱抒写到了极致,该书虽未作序,但却主旨分明、脉络清晰。可以说,是作者点滴感悟、生活积累的结晶,很多文章就像课本书中的范文一样,语言朴实、感情细腻、自然亲切、真实生动、令人回味。这是一本集文学价值、生活价值于一体的优美散文集,全文没有宏大空虚之影、牵强附会之意;没有夸张卖弄之嫌、矫揉造作之感,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更体现了作者优秀的道德品质。相信这本书会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
编辑: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