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落实“七个聚焦”重庆在行动③文润山城气自华
作者:汪茂盛 别致 龙籽凝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04 13:57:00三峡红叶、层林尽染。深秋登高夔门,游客在人民币十元背景图实景地驻足拍照“打卡”。身边是屹立千年的白帝城,脚下是滚滚逝去东流水。虽时光荏苒,它们仍勾起那声声历史厚重的回响。
三峡文化,让重庆这座山水城市的积淀更足。重庆,历经三次建都、四次筑城、八次大移民,孕育出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人文荟萃、底蕴厚重。
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盛。近年来,重庆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文润城塑造城市气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重庆力量。
凝心铸魂 弘扬以文化人新风尚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需要我们挖掘生态特色农业。”
“不仅钱袋子要鼓起来,我们还要让生态宜居、让乡风文明。”
……
不久前,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治坪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丰以家庭会话的形式,向村民宣讲普及党的创新理论。会后,潘丰还和村民讨论了村里发展的事儿。
这场通俗易懂的宣讲会在涪陵不是个例。今年5月以来,涪陵区委宣传部在全区开展了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全力打造“理响重庆 鹤鸣涪陵”宣讲品牌。
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是以文化人的根基,更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纵观重庆发展历史,从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到建设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新重庆,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靠的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朝着目标不懈奋斗。
如今,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用更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淳风气的方式鼓舞人心。“理论只有研究阐释好,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蓬勃精神力量。”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认为。
强化“渝字号”社科品牌正是重庆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作为中坚力量的重庆社会科学院,不断健全“2345”党的创新理论制度化学习体系,分专题分领域模块化梳理、系统化掌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在中央媒体发表理论文章40余篇。
研究宣传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在干部群众中形成担当之志、实干之风。
10月18日,在西南大学联合重庆工商大学开展的共享思政课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向学生分享如何生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课程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生活气息,让我受益匪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学生郑金湫说,共享思政课让大家对新闻实践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打造集约共享的数字思政新平台、构建“1458N”红岩思政育人体系、建好用好“红岩思政”实践教学基地……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将其纳入市委党的建设等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征程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市上下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昂扬精神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赓续文脉 挖掘以文育人新资源
“我将继续为更多人讲解红岩精神。”10月16日,在“弘扬红岩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让烈士回家”走进山东系列主题活动现场,78岁的夏吉演难掩激动。
原来,这位老人是红岩英烈夏惠禄的后代,已担任了14年红岩精神志愿讲解员。虽银发满头,但他还是执着于让更多年轻人铭记那段红色岁月,不忘蕴藏其中的力量。
这场跨越山海、穿越时空的活动,是由重庆、山东两地宣传部门联合推出的,通过主题展览、赠送文史资料、故事讲解、情景剧展演等形式,送7名山东籍红岩英烈“回家”,让红岩精神不断绽放时代光芒。
“红岩精神特别具有重庆辨识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院长徐光煦认为。
如今,重庆大力挖掘红色文化,保护文物资源,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改善周边环境,合理保护传统文化生态,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采用“无压容器”原址保护的白鹤梁正是其中之一。
10月4日,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中,游客熙熙攘攘。这里的火爆并非意外。
涨水隐没、水枯显露的白鹤梁,古时便引得过往文人墨客、官吏商贾一探究竟。长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天然石梁上,集合了历代名家大师墨宝,素有“水下碑林”之誉。
随着重庆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它的光彩得以再次展现。
“文物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只有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才能够为传承提供可能。”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介绍,自开放以来,博物馆共接待中外游客超200万人次。
截至目前,重庆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近2.6万处、可移动文物148.2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170项。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深化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改革,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改革创新 打造以文惠民新业态
10月12日,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一道文化与创新交融的“佳肴”正唤醒着市民的“味蕾”。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策划推出的沉浸式话剧《雾起江州》,通过8位主演与观众互动演绎,辅以现代声光电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悬疑谍战大戏。
“不仅仅是《雾起江州》,我们还创排了红色党建话剧《无声英雄》。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党课形式,这部话剧让全体党员共同演绎,体验感满满。”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中心主任吴广说。
两部话剧自2022年7月1日上线以来,累计演出近500场,接待观众上万人次。这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除了创新文化展现形式,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打造了多个具有巴渝特色的文化品牌:研究院坐落在渝中区枇杷山上,有多处历史文物建筑,以此为载体,开放枇杷山(考古)书院,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培育“探方咖啡”品牌,将考古元素融入时尚生活;利用3D全息投影技术和VR(虚拟现实)技术,让展出文物“活起来”,带给参观者“时空穿越”的体验。
这些改革举措,都是重庆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下的积极探索。
10月20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数字展陈区,游客通过数字大屏,沉浸式探索三峡美景。伴随着AI语言模型针对不同游客定制的诗词诵读声响起,一幅幅历史画卷跃然眼前,将人们带回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些创新呈现形式不仅让我们对三峡文化有了更深理解,同时增强了我们重庆人的认同感、归属感。”观众赵女士说。
随着数字文化产业转型的深入推进,重庆在文化创新、业态创新、产业转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202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7.5%。文创产品的销售也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成为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从文创产品的开发、文化活动的举办再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重庆正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如今,重庆正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产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旅融合 拓展以文聚人新阵地
接待国内外游客2268.35万人次,同比增长14.1%。
今年国庆假期,重庆再次迎来旅游热潮。
为了接住这“泼天”的流量,重庆做了哪些“功课”?
“国庆假期,我和家人在重庆玩了好几天。以前我对重庆的印象就是‘8D’城市,这次希望有更深入的了解,于是带孩子去了大足石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0月6日,来自青海的游客吴女士即将踏上归途,但她对自己的重庆之旅仍意犹未尽。
大足石刻景区里,每一块石头都印刻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尊造像都鬼斧神工,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让游客们不禁驻足流连、叹为观止。
不止于此,景区为游客带来了一场更多元的历史文化盛宴。在大足石刻数字影院,大足区创新推出的8K数字球幕影片《大足石刻》正在播放。极具科技感的球幕空间中,游客离这段宝贵的文化记忆更近了。球形幕布包裹了观众的视野,光影变幻中,石刻的细节仿佛触手可及。
同时,大足石刻景区还设置了6个互动表演区域,超过200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间断上演。“中敖火龙表演很震撼,不仅是孩子,我也大开眼界。”吴女士感慨,这些非遗表演让游客更加了解大足,了解重庆。
数字赋能、场景增加……多措并举之下,今年国庆假期,大足石刻景区购票入园游客数量超过10万。
让“老风景”产生新磁场的同时,“新耍事”也在不断涌现,聚集更多人气。
在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上,一条依山而上的老街迅速走红。这里曾是有着百年历史但房屋危旧的下浩老街,如今变成生机蓬勃、游人如织的下浩里历史文化街区。
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曲曲折折的小巷里、高低错落的建筑间,游客既能看到老重庆的建筑风貌和时代风格,也能看到多元年轻的商业体,黑胶唱片、古籍书屋、新式茶馆……走走停停,拍照“打卡”,可以在其间徜徉一整天。
近年来,南岸区充分考虑、精心设计,保留巴渝建筑风貌,对老街提档升级,打造出一条兼具老重庆气质和新风尚的活力街区,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多“游在山城”的选择。
一城千面的重庆,让游客“N刷”之后仍有惊喜——
你能站在南山一棵树观景台上,将渝中半岛流光溢彩的夜景尽收眼底;能行船乌江之上,览山峦雄奇、碧水清波;能驾车畅游金佛山178环线,享受无限风光和户外体验项目。
与高流量相呼应,重庆也做足了准备。仅今年国庆期间,重庆就开办文旅活动超750场次、实施文旅惠民措施150余项,极大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
文化是内核,旅游是载体。重庆正不断开拓新业态、新赛道,带着热忱和盛景吸引八方来客。接下来,重庆还将坚持宣传推广与优化环境并重,不断提升重庆文旅形象,讲好重庆故事,持续扩大重庆文旅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编辑:汪茂盛 别致 龙籽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