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郝安专栏|藏在光阴里的中国故事:岁阑立冬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07 06:30:00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殊不知,春夏秋冬四季是风刮来的。

什么季节刮什么样的风,是谓四正之风——

春气温,其风温以和,和风也,又叫东风、暄风、喜风、惠风,自下升上;夏气盛,其风飙以怒,怒风也,也叫南风、炎风、荷风、薰风,横行空中;秋气劲,其风清以凄,凄风也,又叫西风、凉风、清风、金风,自上而下;冬气实,其风惨以烈,固风也,也叫北风、寒风、劲风、朔风,着土而行。却原来,风才是季节的使者。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当太阳行至黄经225度,朔风吹,林涛吼,一阵紧似一阵的寒风,便吹淡斑斓秋色,一把掀开了又一扇季节的大门。

御风而至的岁阑立冬,天气上腾,地气下降,是一个空间闭塞、阴阳不交的时节。方此时,天地不通,上下不接,冷暖空气来回拉扯,毫无章法。明明艳阳普照,忽而冷空气出其不意,携凛冽大风组团披挂来袭,几个回合,便出现断崖式暴跌降温。

立冬无疑是代表冬天来临的重要节气。最直接的天象特征,是淅淅沥沥或倾盆飘洒了三季的雨水渐次隐退,而换由雨字头的露霜霰雪轮番上场,把九十天的大地盖住,呼呼北风让日子霎时变得冷峻坚硬。

四时有序,万物有时。光阴来来去去,生命兜兜转转。惟以时间之规度天气之律的二十四节气,持之以恒、周而复始,演示着花开叶落,沉淀出麦香稻黄,一直陪伴滋润着我们绵长而实在的日子。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在没有日历月历的年头,哪怕目不识丁,人们也能凭借自然物候来分辨时令;二十四节气能够相传千古,尽人皆知,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与每个节气互融互洽、相辅相成,描述五日一候的寻常言语口头话。这是对自然规律的通俗注解,更是经年累月繁琐哲学的简易变身。

立冬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幸得此时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剩余,所以还不至于立马寒风刺骨,滴水成冰;而且暖气团在撤退之前,依依流连,还会在冷风飕飕的初冬营造一番和暖的小阳春,来作最后的辞别。

但天凝地闭,山寒水冷,冬日征兆一切都按部就班,毋庸置疑开始了;当然,一切还都只是刚刚开始——

立冬一日,水冷三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头五日,西北风至,就到了冬寒水结的时候,液体状态的水开始逐渐变成固体状态。漫步遛弯小河边溪流旁,便会发现水面上悬浮着薄薄一层不怎么起眼的碎珠碎玉、冰凌冰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孟冬初凝始冰,未至于坚也。随着一步步冬往深处走,会发展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天寒地冻,冰天雪地。又五日,当气温持续下降,稳定在零度左右的时候,积聚寒气的土地表层,就要开始冻结了。刨开薄薄的一层冰,会发现原来松软的土地现在变得有几分坚硬,这是冻土层;再往下又松软如常,这是恒温层。初冬土气凝寒未至于坼,冻结了但还没有到冻裂的程度。日复一日冻层会继续加厚,还会干坼。

互为表里,相生相成。再五日,随着阴气又重一分,雉入大水为蜃。雉者,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大水,淮也。日趋寒冷,野鸡这类的大鸟已经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颜色形状与野鸡相似的大蛤。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这是阴气加重为寒气之后的生物进化揣度,反映了先人对于生命循环不息的浪漫想象。

带立字头,位在一季之首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合称四立,是二十四节气中名气名声、名头名望都挺大的节气,也是典仪风俗繁复的文化时间。它们的轮流出场,总让人感受到一种满满的仪式感。

世上最大的神灵不外乎自然规律,中华文化的传统从来就宣扬倡导要敬畏和信奉,而不要去违逆它。由于春夏秋冬是从不同方位入境的,自古以来对天地怀有格外礼敬的天子,要在四立之日亲率三公九卿、大夫群臣前呼后拥,迎春于东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接驾东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守护之神句芒、祝融、蓐收、玄冥,感恩一年来的护佑眷顾、人和年丰,祈愿又一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史书记载,京师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撤火。是说古来很长时间里,一进农历十月,北京家家户户按惯例就要“添火”,一直到次年二月“撤火”。添火撤火日期与现在的集中供暖时长相近。

添火日还是更换冬装的“寒衣节”。岁暮不胜寒,添衣寄安暖。是月也,以立冬,天子始裘。迎冬礼毕,乃赏死事,恤孤寡。已是一身冬装的皇帝照例会在立冬日或十月初一,犒赏殉国者的家属,并抚慰孤寡;还要给群臣赐袄赐帽。大家伙一同穿上新棉服,一团和气,拱手拜冬,互道珍重。

天地虽不通,但生死相通。十月一,送寒衣。民间叫作十月朝、祭祖节,也有立冬点香烛、燃清香、烧纸钱,焚化冥衣、饮宴卜岁,慎终追远、扫墓祭祖等习俗,祈祷天上人间安好无恙,温暖过冬。

有意思也有意义的巧合是,倡导多一些善意问候、少一些冷漠回应的11月21日世界问候日,也正好是在立冬节气期间。问候晋见、嘘寒问暖,国内国外、人文天文的礼貌礼仪在这里做着恰到好处的印证。

忽地怀中轻作响,葫芦里面叫蝈蝈。岁阑冬天,漫长而寒冷。靠什么把冰冷的日子搞热火,在北京除了铜锅里的煨炭,就是怀里的虫鸣了。

冬养秋虫是老北京人上至王公贵族、梨园名宿,下至市井百姓的一件乐事。虫的种类有蝈蝈儿、蛐蛐儿、金钟、油葫芦等,最受青睐的当数别名又叫螽斯,依靠左右前翅摩擦发声的蝈蝈儿。用体温暖秋虫以听其鸣,这种逆时的休闲玩趣雅好,给冷漠枯燥的寒冬增加了些许温馨和生机,也平添了对大自然的敬重和热爱。

立,本义是人站在地上,后引申为设立、建立和开始。冬的出身就复杂多了。从夂音,义同终,它的本义是终止、到头。先民以结绳记事,给绳打个结就是冬的形象。引申义四时尽也,万物收藏。意思是月之余,季之尾,年之末。后来喧宾夺主,冬干脆彻底变成了表示寒意袭人的冬。而终了、终端的终,则另加上表义的绞丝旁,再造了一个形声字来代替。

冬天来了,意味着又是一年到头了。是时,作物已全部收晒完毕入库,草木也凋零入土,各种动物纷纷相跟着躲进洞窟藏起来,要准备冬眠了。

冬风至,等日出,等雪落,等梅开。一年的日子虽近尾声,寒冷又令人缩手缩脚,哆哆嗦嗦;但每个人的心底又总会悄然泛起辞旧迎新的期盼。一冬之始,一年又了,人们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寻常百姓家的日子,更是被储粮腌菜、酿酒造酱、缝衣制棉等诸多人事填满。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就这样从早忙到晚,硬是把看似不怎么友好的冰冷日子,过成了一温二饱的温饱良辰。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桔馨芳。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一代才女林徽因用诗一样的语言总结说,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

时序之岁阑立冬,也一如人之将老,不仅代表着末季的来临,更意味着万物闭关,要进入闲居休养的状态,以规避寒冷了。

很早以前,农历十月是为正月。也就是说冬才是一岁的开始。春天万物生长,但在萌生过程先得要正,长得正才能长得好。冬季阳气潜藏,蛰虫伏藏,万物收藏。这个大有深意的藏,就是为了养正。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冬天的表象冷峻寡淡,本质却是安宁安详,从来就是一个养精蓄锐的季节。原来上苍造就这样一个极端时段,专门安排一季看似无为的时光,是要为来春的生机勃发做准备。

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恐冒犯寒威。故无论老少白天都要记得负日之暄,多晒晒太阳;入夜呢,任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响,只管围炉向火,煮水煎茶;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尽管冬季漫漫,然而值得等待——

守住正气,规律作息。无非日子怎么来,生活就怎么过。

编辑:李杜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