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 | 六尺巷礼让之光必将照亮未来的路

作者:程玉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07 16:41:45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仅六尺宽的小巷,因其背后的礼让故事成了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文化瑰宝。清代张家和吴家因宅基地起纠纷,但最后双方各退三尺,成就了这条巷子和谐共存的格局。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今天,六尺巷的故事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无尽启示。  

六尺巷的礼让智慧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

六尺巷的故事,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让智慧。这条巷子见证了张家与吴家在宅基地纠纷中的互让和解,双方“各退三尺”化干戈为玉帛,既保全了各自的尊严,又成就了和谐共处。

礼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从长远出发的智慧之选。

中国自古讲究“礼之用,和为贵”,而六尺巷便是这一观念的具象化,承载了中国人关于“宽容和谐”的价值理念。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张家吴家的相互礼让,正是对这一文化思想的生动诠释。

“退让三尺”的小小举动,塑造了邻里和睦的典范,也使得六尺巷超越了家族、地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标杆。礼让并非放弃,而是一种胸怀宽广的格局。这种价值让六尺巷成为世代桐城人的精神信仰,见证了世间和平相处的美好可能。六尺巷不仅是桐城的一段佳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宽厚待人的象征,教导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长久。

六尺巷的礼让宽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礼让宽容之道,在现代社会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还能引领社会的和谐建设。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化解矛盾的智慧。在小区邻里、社区管理中,礼让宽容不仅能化解纷争,更能增进和谐、加深彼此信任。

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应延伸至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许多城市的小区中,争抢停车位、噪音扰民等问题时有发生。倘若人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能够学习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以“退让三尺”的态度彼此尊重与理解,往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让生活更加融洽。礼让不仅能减少冲突,还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宽容之道并不意味着委曲求全,而是在彼此权益中寻求和谐,是让自我超越的一种智慧。

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在基层治理中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桐城市在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的启示下,推出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礼让宽容融入社区管理和矛盾调解中,倡导“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的新方法,通过宽容达成共识、实现和谐。这种创新实践,为全社会树立了礼让化解矛盾的榜样,将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从历史小巷带入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今天,六尺巷的礼让精神作为一种广泛适用的社会治理理念,已成为桐城乃至全国的宝贵经验。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

让礼让之美浸润社会每一个角落

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的延续和发扬,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敬重,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礼让精神是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的共同责任。家庭是礼让的第一课堂,父母应以身作则,让孩子理解宽容的意义,形成以礼待人的品格。在学校中,要教育培养学生的礼让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更是让未来的社会充满理解与温情。

在媒体传播上,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需要被更多人知晓。通过影视、书籍、新闻等方式,将六尺巷礼让的故事传递给大众,让人人都能理解礼让的深意和价值。让六尺巷不仅存在于桐城的小巷,更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在基层治理中,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应成为指导群众行为的准则,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礼相待,以宽容的态度解决问题。

六尺巷的故事虽小,礼让精神却如涓涓细流,温润人心,泽被后世。六尺巷是桐城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华民族礼让智慧的象征。它教会我们:宽容与谦让并非软弱,而是建立长远和谐的基石。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如同灯塔一般指引我们如何以礼待人、宽容为怀,让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有一份温情、坚守一份美德,携手共建和谐美好的未来。

编辑:别致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