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健:更加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作者:高健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07 16:54:0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贯彻中共重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更加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积极探索首创性、差别化改革,努力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紧扣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探索内陆地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新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出台支持民间投资若干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项目建设,支持民间投资参与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和国有存量资产盘活。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和要素保障机制,推动出台《重庆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政务服务体系。
巩固拓展园区开发区改革突破成果。创新运营公司投融资模式,推动园区开发区运营公司加快向产业投资转型。推进《重庆市开发区条例》立法,出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迭代完善招商图谱,推动优势资源和创新资源集聚。推进园区开发区数字化变革,完善园区开发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办事不出园”。
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推进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体制和二级市场改革,构建全市天然气管网“一张网”,建立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加强改革协同联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成势见效。完善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推进机制,强化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健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完善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机制。健全联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机制,完善“疆电入渝”“疆算入渝”等合作机制,持续拓展能源、算力、物流等领域合作。完善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优化中欧班列(渝新欧)运行机制,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健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建立长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治理模式,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机制。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机制,提升川渝产业、基础设施合作能级,推动企业群众高频事项跨域办理和毗邻地区政策协同。
完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健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推动实施北斗和卫星互联网大跨度综合应用示范工程,打造空天信息产业集群。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加快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着力推动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完善高水平内陆对外开放新体制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完善以“九大关键枢纽”为牵引的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
建设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枢纽高效联动体系,完善内陆航运贸易数字化生态体系,推动出台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方案。完善铁水公空管“五网”运输体系,打造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新模式,探索适应通道特点的物流组织和通关保障机制。
探索陆海并进的内陆制度型开放。扩大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完善多式联运“一单制”标准规则和法规制度。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开展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创新试点,实施自贸试验区领航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推进高能级开放平台示范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打造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示范区。
完善支撑“双循环”的国际经贸合作机制。构建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战略物资储备、集散、分拨中心,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优化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机制,完善招商网络体系,创新市场化招商模式。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优化“渝企出海”服务制度,创新升级“渝车出海”行动计划,建立境外投资多元化服务平台和服务联盟。
健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
健全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机制。以“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为牵引,加快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完善山区库区“一县一策”高质量发展政策,构建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建设体系。深化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主城都市区优质资源赋能山区库区强县富民。探索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能改革,做强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发挥好小城镇服务“三农”作用。
健全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机制。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和“四进三回”行动,完善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制度。畅通城市人才入乡通道,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有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增减挂钩机制。构建农村资源资产价格发现、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引导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进城落户。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赋予居住证更多功能。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供应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编辑:刘泳含 龙宣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