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一场双向奔赴的“村晚”背后
党刊新闻工作者分享新闻背后的故事
作者:孙茜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08 07:00:00今天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
我们不曾停歇
风雨兼程,奔忙着
不是在新闻现场忙碌
就是在奔赴一线的路上
跨越千山万水
触摸时代的脉搏
倾听人民的声音
党刊新闻工作者
始终站稳政治高度
奋力触摸思想深度
潜心挖掘情感温度
今天我们邀请到4位党刊新闻工作者,分享新闻采编背后的故事
新闻现场:
2024年1月31日,年关将近,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永利村党群服务中心围满了人。
在中心院坝里,千人坝坝宴开席,120张圆桌整齐排列,热腾腾的菜肴被志愿者们端上桌;一侧的舞台上,灯光闪烁,精彩表演一场接着一场,引得台下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永利村第一届“村晚”正在这里举行。整场“村晚”没有外援、没有明星,只有“民星”。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通过节目或故事,讲述着永利村这个过去的“后进村”在短短几年间从“空壳村”到“百万村”、从“千条心”到“一条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讲述:
亲历新闻现场的当代党员杂志社记者孙茜,今天要向大家分享这个《一场双向奔赴的“村晚”背后》的故事。
孙茜:听闻永利村村民要自发组织办“村晚”,我们有些意外——这个地处云阳县西端的村子,在几年前还是个没路、没产业、没钱、没人的“四没”村。
但永利村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凝聚起“千人一条心”的力量,办起了一场“村晚”?我们决定去一探究竟。
刚到永利村党群服务中心,我们就被这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
院坝外,有的烧柴,有的炒菜,有的端菜,井然有序。院坝内,120张圆桌整齐排列,村民们大快朵颐、举杯欢庆。舞台上,灯光闪烁,小品、舞蹈、歌曲轮番上演。
看到我们来,村民们很热情,围过来和我们七嘴八舌聊开了。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村里的变化发展太大了。
过去几年,村里修了路,发展起“果树+旅游”经济,成功引进3家养殖企业,去年永利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46万元。同时,不管村里有什么要紧事,村集体经济费用如何用、用在哪,村“两委”都会与大伙商量,让大家知晓。过去村里是“千人千条心”,现在是“千人一条心”。心齐了,所以“村晚”就办起来了。
我现在都还记得,当时一个快板表演的台词:以前老公一年不回家,现在农活忙完了就在村里把工打,娃儿再也不牵挂,老人也能照顾啦,天伦之乐那才是个家。
词是村民自己写的,她原本在外地打工的丈夫,前年回村种起了果树、办起了农家乐。
这些真情实感,让我们在现场捕捉到了很多动人画面:无时无刻不在加紧排练的村民;跟着音乐舞蹈的婆孙俩;看到台上表演,泪花在眼里打转的村干部……
这些画面令我们很受触动,当村民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热爱和自豪,纵情高歌、尽情舞蹈,演绎乡土故事,那种震撼和感染力实在是太强了!
这部新媒体作品《一场双向奔赴的“村晚”》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网浏览量超过200万,获得重庆市“2024年新春走基层优秀作品”。网友纷纷留言,被现场热腾腾的氛围所感染。特别是当外国友人看了片子后,纷纷感叹,没想到中国农村发展得这么好,中国农民精气神这么足。
能让受众看进心坎里的报道,不就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动力吗?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制定了一批顶层设计改革方案,推动“三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此背景下,“村晚”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这一场场“村晚”,是千千万万个农村的发展故事,是村民们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农民富、乡村美、农业强的繁华图景。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有多远,脚步就能走多远。在新时代希望的田野必将上演更加精彩的幸福故事!我们也将继续用好手中的笔和镜头,讲述更多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点评】永利村的“村晚”,同样作为记录者的还有李云霄,他和孙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诠释了党刊新闻工作者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作品,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新闻故事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