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多“点”播“种”催生耕地保护“茁壮生长”
作者:唐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11 16:17:32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推动一系列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保护的任务依旧严峻。各级各地区应进一步采取过硬实招,提高耕地保护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抢抓“关键点”,在“保护力度”上播“种”,让耕地保护“落地生根”。坚持“农田就是农田”的红线,就是坚守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层层压实耕地保护责任,18亿亩耕地才能真正“落地落图”。当前,部分地区耕地保护“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突出,“硬化地面覆土”“木棍子捆稻草”等躲避卫片执法行为层出不穷,守住耕地红线的任务依然艰巨。各级各地区要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全面摸清耕地资源底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积极主动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联动,严格耕地占补平衡执法,善用信息监管手段,实事求是对“违规占地”进行整改复耕,确保耕地保护红线不可逾越。同时应积极鼓励其他主体参与耕地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畅通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循环互动”,促成耕地保护“双轮驱动”,筑牢耕地保护“坚实防线”。
夯实“支撑点”,在“量质并重”上播“种”,让耕地保护“枝叶繁茂”。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是粮食安全的基石。既要“保数量”,大力整治“巴掌地”“碗碗土”,做到18亿亩耕地“寸土必争”;更要“保质量”,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推进每一亩农田“稳产高产”。不能占1亩良田补1亩劣地、占1亩整田补1亩散地,更不能改变农田“农”的本质,“狸猫换太子”的把戏坚决不能耍,“偷梁换柱”的做法坚决不能行。各级各地区要切实扛起耕地保护责任,练就“优劣田”准确识变的“火眼金睛”,密切结合“线上线下”科学部署耕地管理,保证每一处“流出地”都能“召集收回”、每一处“撂荒地”都能“沃野千里”。同时,要牢牢把握耕地保护“眼前和长远”关系,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内生造血”功能,带动农民“不吃亏”“得实惠”,切实推进耕地保护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找准“平衡点”,在“系统推进”上播“种”,让耕地保护“开花结果”。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打独斗”,它同盐碱地综合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样,是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卷”的“一块重要拼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当前,耕地保护的管控约束机制效果突出,但多方协同机制还不够完善。只有从耕地保护的系统性、关联性、全局性出发,强化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全链条协同管理,方能实现“一落子而满盘活”的良好局面。
各级各地区既要把耕地保护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协同并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要加强耕地保护“科技赋能”,结合数据管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共建耕地保护“智慧网络”,提高信息协同共享能力,真正让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至名归。
编辑: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