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盐马古道变身记

作者:胡晨愉 王婉玲 王柏林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13 15:21:14

沿着省道301线驾车驶入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道路随山形地势蜿蜒盘旋,远处山峦叠翠、草木繁茂。

千百年前,巫溪盐客用双脚与汗水蹚出了一条连通川东和陕西的盐马古道。在这条古道上,客商南来北往、肩扛背驮,踏出了繁荣的商贸和“上古盐都”的美誉。如今,偏居一隅的龙池村,其蝶变新貌,也随着平坦开阔的通村路,缓缓铺陈开来。

碎石铺路启通途

60多年前,龙池村通往巫溪县城的唯一道路,是村民们用双脚一寸一寸走出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徒步往返,耗上一天一夜,换来的仅是售卖少量农产品的微薄收入。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龙池村被束缚在贫瘠与闭塞之间。修通一条路,将龙池村与外界紧密相连,是一代又一代龙池村人的夙愿。

1978年,省道301线竣工通车。

碎石子铺就的道路如同一条丝带,穿越山谷,连接城乡。一辆辆“解放”牌卡车满载着玉米、红薯、小麦等农产品驶出大山,同时也将巫溪县城的肥料、煤油等新奇物资带入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

除了运输货物的卡车,打开村民视野的,还有往返城乡、每天一班的大客车。

“乘坐客车,从通城镇出发到巫溪县城,需要半小时左右。”在龙池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许发奎告诉我们,省道修通、客车出现,让村民们第一次有了“说走就走”的勇气。

20世纪90年代,面包车逐渐取代大客车,成为龙池村村民出行的首选。小巧灵活的面包车,开行频次高、发车时间灵活,不仅将通城镇与巫溪县城的联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还成为龙池村村民远赴北京、陕西、河北等地务工的重要中转工具。

外出务工的浪潮,让龙池村村民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出大山,与繁华都市接轨,不仅增加了收入,还积累了技术和经验。

公路入户引燕归

随着21世纪的钟声敲响,龙池村的公路建设按下快进键。道路硬化、路面拓宽、管道修缮……平坦通畅的马路,为村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回了在外打拼的游子。龙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三平便是其中之一。

2010年,胡三平返乡任职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见识的“游燕”引回来。

在胡三平的号召和推动下,人才回流渐成气候,龙池村也迎来了活力涌动的新局面。

龙池村毗邻兰英大峡谷,四面高山环抱,旅游资源丰富。曾经,因大山阻隔,龙池村村民只能独享这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2012年,龙池村下定决心发展乡村旅游业,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前往山东、陕西等地考察学习,鼓励乡贤能人返乡创业……不久后,龙池村文化广场、龙池村便民服务中心焕然一新,村里也修建起大大小小的农家乐。

2020年,龙池村“组组通”道路硬化完工;2021年,全村实现入户道路硬化全覆盖。从拉伸“大动脉”到疏通“小血管”,村民的出行更加便捷,乡村旅游逐渐升温,龙池村也迎来了人才返乡的春天。

“我们村一共有1800余人。以往,超过40%的村民选择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如今,选择外出务工的村民数量显著下降,缩减至100人左右。”胡三平感慨道。

文旅融合产业兴

畅通无阻的道路,唤来群燕归巢,也送来了文旅融合、产业兴旺的“春潮”。

漫步龙池村,汉服体验店、“坝坝茶”屋、瓜果采摘园等一应俱全,这些都是村民在自家房屋内、院坝里、菜地上开起的小店。

“以往,山里的好东西,要靠人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出去才能换点零用钱,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钞票。”许发奎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近年来,龙池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以传统农耕民俗为底蕴,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轴,以春夏秋冬为组团,以五色田园为点缀,探索打造“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文化村;坚持农文旅产业融合,推出赏花、摘果、食购、研学等多元体验活动……龙池村蝶变为“网红村”,吸引了陕西、湖北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今年‘五一’期间,龙池村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收入150余万元。”站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胡三平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旅游业态提档升级,特色产业也不甘落后。重庆伍味农业有限公司、巫溪县渝满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龙池村,为当地带来了近千个就业岗位。

从“路难行”到“通八方”,昔日闭塞的小山村,如今已然道路纵横、物畅其流,而龙池村的蝶变“途”景,仍未完待续……

编辑:胡晨愉 王婉玲 王柏林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