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专栏|杜湖岸边的记忆地标
——读应爱卿《杜湖岸边》
作者:潘玉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14 09:12:30这个世界,很多人,很多事,很多建筑,它们的名字与实体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但有的也会深深地扎根在一些与之有交集的人心里。就像应爱卿曾经就读的二屋,在她离开多年以后虽然拆掉了,没有给她留下故地重游的机会,但每每想起那段曾经走过的旧时光,二屋始终是她记忆里一个特别的地方。
她珍惜在那里的时光,因为那是她出发的地方。她在文章里写道:“人生就是一个不停奔波的过程。我从二屋匆匆出发,读初中,读中专,找工作,结婚生子,我总想等空些了,再去二屋看看,或者带着我的孩子,一起去看看。”即使有一天想去的时候,二屋已经不在,它也没有走出她回望的眼眸。
不止二屋,对应爱卿而言,儿时吃过的野草莓,候过车的红凉亭,都很值得言说。这便给人一种感觉,仿佛《杜湖岸边》是一部“口述历史”,文字并不繁复,但自成格调,读来颇有味道。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作者就好像搭上了一列重返过去的时光列车,列车很慢,一如绿皮火车,载着她慢慢悠悠地回到从前。沿途经过许多来时停靠的站点,直至起点而止。尽管过去了许多年,她对它们仍是熟悉的,引经据典,张口即来。正因如此,也可以将这本书视为一班旅游专列,作者就像一个知道很多轶事和掌故的导游,而读者则是车上的乘客,一路游览,听她把故事娓娓道来。
有人说,世间的人与事,有很多种存在的形式,有的以实物的形式存在,而有的是以记忆和情感的形式存在。应爱卿笔下,二者兼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的数量甚至还要胜过前者。
我们读应爱卿的文章,听她讲述她过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思绪翻越千山,淌过长河,好像也在查找、翻阅曾经的自己。老屋、村庄、车站、野果子、梦想、奋斗……
杜湖岸边,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情感地标。坐标所记,星星点点,都是作者的人生轨迹。她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劳作,她在这里背柴去卖,也在这里采过果果红。因为学习刻苦,她从这里出发去读卫校,卫校毕业后再到城里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她做过人民医院特需病房的护士长,每天面对生老病死,对生命有着别样的体悟。如她在《愿她在天堂不再受苦》里所写:“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长,每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么样,但我们要勇于面对,做一次有准备的旅行,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广度,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我的职业,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和死亡。”因为心怀感恩,她心存大爱。在对待病人的时候会更多地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想其所想,暖其身心,哪怕因此做一些“违规”的事情,被检查扣分、批评,她也不改初衷。
她的这种执拗其来有自,不信再看《意外电话》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她与一个曾经照看过的病人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何为“良言一句三冬暖”。
应爱卿援引了道元禅师在《正法眼藏》中提到的“爱语”一词——“在与人接触时,若总是能让自己持有一颗体贴之心且用温柔的语气说话,那么你说的这些话便是爱语。”她说,我的能力平平,我只是用我真诚善良的心,在我的工作中,去多说一些“爱语”。“爱语”即是良药,甚至比药还管用。试问谁不希望自己遇到的都是这样的人呢?
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员工、“时代楷模”钱海军有一句名言:“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应爱卿便是如此。她在给那些病患带去关怀的同时,也从他们那里感受到温暖和力量,这些温暖和力量支撑着她继续向前,形成了正向的循环。亦即是说,应爱卿和钱海军,虽然角色不同,从事的工作不同,但心是一样的,行动亦是一样的。
通读全书,“杜湖岸边”“那夜的雨”“母亲的嫁妆”“冬夜不再使你寒冷”“我在古镇的时光”“美食与生活”“爱上旗袍”七辑文字,要说让我最有感触的还得是第三辑。母爱是文人写作永恒的母题。世人皆从娘胎里来,母爱最常写也最难写,譬如我就一直想写而不敢动笔,只能择些生活的边边角角表达一二。应爱卿写母亲,由物与事及人,随心而往,内容取材于生活,却别有一番趣味。书中文字流转间,虽无离奇曲折的剧情,但是贵在真诚,也最显性情。真诚,是人与人相处的“必杀技”,也是应爱卿散文的一大特色。
真诚所及,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她的喜、她的悲、她的努力和坚持,间或,还有淡淡的忧伤和无奈。由此也可以照见为生活而努力的自己,平凡但用心。
编辑:李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