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先锋”张玉林
作者:陈一豪 王柏林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19 16:25:15今年78岁的张玉林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而后阅读当天的报纸和订阅的各种主流刊物,并将他认为重要的新闻、语句摘录在日记本上。从参加工作起,他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日记本写满一本又一本,不知不觉间,已有二三十本了,足足塞满了一格书架。
2006年5月,张玉林从重庆市黔江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现文旅文史委员会)主任的岗位上退休。退休18年来,他的各种光荣事迹在黔江广为流传,他优秀的个人品德和渊博的学识,为许多人所敬仰。张玉林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重庆市“最美五老”、黔江区“十佳共产党员”“优秀离退休干部共产党员”。
悉心宣讲
许多老人都畅想过退休后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惬意生活,但张玉林的退休生活却和别人截然不同。退休以来,张玉林一直担任黔江区委宣讲团成员、“五老”宣讲团成员,累计在黔江区内外开展理论文化辅导600多场,最忙的时候,平均一天要讲3场。
张玉林讲课时有个令人拍手称赞的特点:几乎全程脱稿,这得益于他多年不间断的政治理论学习。
“在演讲前,我要把要点、重点、提纲背下来,要求自己做到全程脱稿宣讲。虽然花的功夫大,但讲课的效果确实好很多,台下的观众低头的少了、聚精会神的多了。”张玉林笑着,拍了拍头,“一来是因为我从小记性就好,二来是我觉得知识只有进了脑子,才是自己的。”
每次写完讲稿,张玉林都会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通读,直至将其背下来。张玉林的妻子黄邦淑说:“如果第二天要宣讲,前一天晚上总能看见他在屋里来回踱步背稿,有时甚至睡前还会把稿子拿出来反复看。”
张玉林的案头摆满了《人民日报》《求是》等种类繁多的报刊。“每一期我都看,再忙都要看,这是我的‘精神食粮’。”他说。
从1976年起,张玉林就坚持每天写日记。“到今天从未间断。”张玉林说,他的日记内容涵盖党的理论、名人语录、国学名著等方方面面,除了从报刊中摘录,他还会写下读书的心得体会。
“他就是爱书如命、读书入迷、买书上瘾、藏书成癖。”面对黄邦淑的评价,张玉林总是笑而不语。
“书痴”传承
“让我们翻开书本,一起在阅读中感受思想之美、知识之美、文化之美。”4月8日傍晚,在黔江区城东街道官坝社区青衿书院,一群孩子聚在一起,一场热情高涨的读书会活动正在进行。
步入室内,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依墙而立,书架上摆放着数千册图书,各种书法、国画作品挂满两侧墙壁,一股厚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这些书大部分都是张玉林的个人收藏,2023年,他将自己自费购买的部分藏书无偿捐献给了位于官坝社区的青衿书院。
张玉林退休之前曾分管过文化工作,他对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希望文化的能量薪火相传。在张玉林家里,像这样的藏书摞满了整整三面书架,卧室、阳台、过道也堆满了书,家中藏书上万册。
“我只有初中文化,一生的爱好就是读书,是书本帮助我成长,给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书院内,张玉林向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一到周末,书院便热闹起来。周边的孩子们慕名而来,迫不及待到书屋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张玉林也会时常把孩子们聚集起来,给他们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教导孩子们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黔江区城东街道官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尚绍军说,得益于张玉林的带动,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名著阅读、文化惠民等活动,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文化氛围。
心系“花朵”
2015年夏天,张玉林来到黔江区五里镇胡家坝村拜访当地一所幼儿园。临走时,张玉林注意到,在幼儿园门口不远处有一户人家,门口正站着一个水灵灵的小女孩。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张玉林迎上去关切地询问。
在交谈中,张玉林得知,这名女孩名叫赵琳,只有5岁,尽管到了适学年龄,却没有上学。
张玉林向周围人打听,了解到这名女孩家里欠了债,父母没法承担幼儿园的学费。得知情况后,张玉林立马从口袋里掏钱,并把幼儿园园长请了过来。
“这是1520元,您先收着,这孩子的入园学费由我支付,不够的部分我改天再带过来。”张玉林没有犹豫,将身上所有现金郑重地交给了幼儿园园长,给女孩办了入学手续。
张玉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20多年,经常深入学校、社区对青少年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宣讲活动;他多次到“红军树”所在的黔江区水市镇“水车坪红军革命纪念地”,为前来参观的师生宣讲红军故事,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年来,由他个人资助的儿童就有6名。
2013年5月,张玉林将家里的部分藏书送到黔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留守儿童教育基地“蓝天留守儿童学校”,建起了“有容国学书院”,让老师和学生免费到书院借书读书;2016年,他又将上千册个人藏书搬到黔江颐养院,免费为康养老人提供阅读服务;2022年,他又将几千册藏书捐赠给青衿书院……无论身居何处,张玉林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黔江区留下一段又一段“银发先锋”的佳话。
编辑:陈一豪 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