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君专栏|阅罢习题从容去,慷慨赴死就大义
——祭重庆南开“红岩五烈士”之赵晶片
作者:刘彦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1-27 14:03:14“11·27”,阳光微微。
我坐在阳台眺望,不远处,似黛连绵,雄壮起伏,如大禹功成高歌礼乐的,就是巍巍歌乐山。歌乐山是我的好朋友,已经相交29年。一有时间,我,或与同学、朋友,或与家人,就会走进山里,融入山的怀抱。
而此刻,不断浮现的是我多次在歌乐山下红岩烈士陵园的图景:曾在烈士群雕下凝望,曾在大墓前鞠躬默哀绕行致敬,曾为烈士雕像拂去尘土以清水洁面,曾在渣滓洞监狱的坝子里穿着长衫当群众演员奋臂高呼,曾在党旗下举起右手重温誓言。
我还曾在电台岚垭踟蹰,在松林坡低回……哪里是赵晶片、韦廷光、韦延鸿三位烈士惨遭枪杀倒下的地方?齐亮、唐慕陶烈士又如何被害躺在哪里?在红岩285名英烈中,这五位是南开人。赵晶片、韦廷光、韦延鸿是先生,齐亮、唐慕陶是学生。
赵晶片,原名丕州,1917年2月1日出生于重庆开县南门场(今开州区南门镇)一个手工业家庭。7岁在南门场张家湾小学念书,1932年考入省立万县师范学校附属初中,后去湖北省立一中读高中。抗战时期,转入万县金陵中学,毕业后,执教于南门小学。1940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后随校迁往南京。赵晶片成绩优秀,热心帮助同学,还会绣花,织毛衣,做针线活,大家都亲切称他“赵大姐”。但在革命斗争面前,他却能挺身而出,勇往直前,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曾多次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
大学毕业后,他到上海昆山中学教书。1947年因母病返乡,任教于开县中学。1948年4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教书期间,深受学生尊敬,在学生中威信很高。赵晶片爱好歌舞,常以革命歌曲为武器揭露黑暗社会,如在学生中教唱《古怪歌》《五块钱》《茶馆小调》等,并教学生扭秧歌和跳俄国农村舞。还参加了开县有名的“三·二九”吃大户斗争。
由于在运动中暴露身份,党组织即将其转移至沙坪坝重庆南开中学,由他的中大同级同系旧友韦延鸿及韦廷光接待。他们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抗议反动政府制造的“四·一”惨案,赵晶片作为党的负责人在南开领导学生罢课,并发动抗议大游行,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
1949年6月14日上午10时,正是南开中学第三节课下课,天空下起滂沱大雨。两个身穿蓝布长衫的青年特务来到南开津南村教师宿舍准备抓走赵晶片,他从容不迫地说:“等我把这点习题改完后就走。”作业改完,他说“走吧”,于是锁了门,走在特务的前面,离开了南开。
赵晶片在狱中,身受重刑,但坚贞不屈,表现非常坚决。他生性乐观,以唱歌、跳舞来鼓舞难友们的革命热情,并积极为难友服务,深受难友的爱戴。1949年11月29日,在松林坡被秘密枪杀,年仅32岁。
重庆解放后,南开接连数日派人前往歌乐山寻找赵晶片、韦廷光、韦延鸿三位老师。12月8日终于找到惨遭杀害的三位老师的遗体,赵晶片老师依然穿着被捕时的花格子汗衣,但已被残忍地用硫酸烧毁面容,“牙齿也被弄得焦黑碎烂,身上还有一条黄布带子捆着”。12月9日,南开成立三位烈士老师治丧委员会。12月10日下午,赵晶片、韦廷光、韦延鸿三位烈士追悼大会在南开大礼堂举行,共收花圈六十二个,参加祭悼者千余人。
追悼会现场悬挂着张伯苓校长哀挽的匾额“杀身成仁”和喻传鉴副校长的挽联“哭先生惨痛牺牲,喜重庆光荣解放”。同仁韩叔信用“教不厌诲不倦良师益友精神不死,杀无辜害无罪国贼民仇法网难逃”表达对烈士的赞美和对反动派的憎恨。
三位烈士教师受到学生们深深的景仰和怀念。2023年离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温诗铸当时写下“白的灵魂黑的名单红的血斑,笑的往事哭的追忆血的冤债”悼念他的老师们。顾笑竹、胡健生用长联“渣子洞前哭你们忠骸我们振臂去干,歌乐山上听我们秧歌你们微笑长眠”去追忆与师长共同扭秧歌的光景和殷殷嘱托。
存者偷生,逝者长已。那一篇篇祭文、一首首挽诗、一副副挽联,道尽这充塞天地的悲恸哀思!
据赵晶片的同乡朋友李尧清撰写的《赵晶片先生传略》(《南开中学被难教师追悼纪念册》)一文记载,赵晶片老师“性情温驯,和蔼可亲,平素诚信待人,生活很俭朴……常见他深夜为学生批改数学练习。这时,从前他的学生也时常有信给他,爱念之情充满字里行间,赵先生极以为慰”。
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可亲、乐于助人、尽职尽责、受人爱戴的人,在重庆解放的前一天,为了信仰和人民,倒在松林坡,血染红岩。
歌乐山峰灯火凄,津南村里先生离。
阅罢习题从容去,慷慨赴死就大义。
敬以此歌,祭告赵晶片烈士在天之灵!
参考资料:四川省开县志编纂委员会,开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544-545页。
附录烈士简介
原名赵丕州,男,重庆开县人,1917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昆山中学、开县中学、重庆南开中学任教。194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爱好歌舞,常以歌舞为武器来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向群众进行宣传。因组织南开中学师生参加“四·一”学生运动,于1949年6月被捕,关押于新世界看守所,同年11月29日殉难于歌乐山松林坡,时年三十二岁。(摘自《红岩人物档案》,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文管部提供)
编辑:刘露